文|記者 何秀蘭
銀行業消費貸市場“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利率價格戰還在持續。
2月27日,東莞農商銀行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了最新的消費易貸活動方案,借款額度上限100萬元、用款期限最長5年,將最低年化利率從2024年11月的2.98%壓降至2.75%(單利)。
這種“貼地飛行”的定價策略并不少見,如招商銀行(600036)“閃電貸”年化利率低至 2.58%(單利),浦發銀行(600000)“浦閃貸”新客戶優惠利率 2.88%(單利)等,部分農商行甚至祭出“拼團”模式進一步壓低利率。不過,單純低利率已經略顯疲態,部分銀行正在探索“消費貸 +”模式,運用大數據動態定價、嵌入消費場景等數字化手段構建新護城河。
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向時代財經分析稱,今年消費貸利率持續走低主要受雙重因素驅動:一方面,房地產市場尚在恢復階段,政策效應還需要時間發酵,部分銀行需通過發力消費貸填補個貸缺口以穩定業績;另一方面,零售市場作為銀行的必爭之地,消費貸與消費場景深度關聯,本就是銀行的重點布局領域。兩重邏輯疊加,促使銀行加速消費貸市場擴張。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信貸行為模式也在發生轉變,從單一價格敏感轉向多維評估體系,綜合考量資金成本、使用靈活度及隱性約束條件等。
消費貸利率擊穿2.6%,額度上限可高至百萬
近年來,消費貸市場利率持續走低。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全國性銀行線上消費貸平均最低可執行利率已從2022年5月的4.36%逐步降至2024年12月的3.08%,近三年間累計降幅達128個基點。
2025年春節后,銀行業延續消費貸利率優惠策略。時代財經梳理發現,雖然部分銀行消費貸利率限時擊穿2.6%,但當前市場新發的消費貸產品年化利率仍普遍在2.6%以上,部分產品貸款額度提升至百萬元級別。
以股份行為例,招商銀行“閃電貸”推出限時券后2.58%年化利率(單利)活動,浦發銀行“浦閃貸”年化利率(單利)限時優惠至2.88%,平安銀行(000001)則面向部分地區派發優惠券實現2.7%的券后利率(單利)。國有大行也同步,建設銀行建易貸針對部分客戶年化利率(單利)低至2.8%起,最高借款金額可達100萬元;郵儲銀行海南分行“郵享貸”年化利率(單利)2.9%起,額度最高100萬元。
部分農商行則通過“拼團”模式進一步壓價。例如,某農商行推出20人成團享2.68%年化利率(單利)的優惠,但實際執行中需滿足額度分層條件。該行客戶經理向時代財經透露:“20萬元以上額度客戶才能享受2.68%或2.88%年化利率,20萬元以下主要為3.3%、3.6%年化利率。優惠券每周五九點限量發放,目前較為緊俏。”
某股份大行業務經理張曉(化名)向時代財經坦言,當前消費貸利率已處于其從業以來最低水平。
針對銀行消費貸利率下行趨勢,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向時代財經指出,個人消費貸利率下行具備雙重需求:一是存款利率調降有效減輕銀行負債成本壓力,為降低資產端定價創造空間;二是部分銀行為搶占零售市場份額,主動采取“薄利多銷”策略,以低利率吸引客群擴大業務規模。
“當前增量客戶稀缺,存量客戶的利率敏感度顯著提升。”張曉向時代財經表示,近期超六成咨詢客戶會直接對比多家銀行利率,倒逼銀行通過價格優勢鞏固市場份額。不過,單純拼價格模式或難以持續,銀行需要構建利率之外的核心競爭力。
時代財經注意到,部分銀行開始探索“消費貸+”的模式,走差異化發展路徑。例如,建設銀行(601939)推出場景個貸,將信貸服務無縫接入家裝、教育等垂直消費鏈條;部分銀行聯合通信運營商開展“信用付”業務,實現零息分期購機、話費直降等場景化服務。
低利率重塑消費者決策邏輯
當前消費貸市場正呈現多維演進態勢。伴隨著信貸成本的持續下行,不同代際、職業背景的消費者展現出差異化的信貸行為模式,而銀行則通過精細化定價策略重構服務邊界。
越來越低的借貸成本正成為撬動特定消費需求的杠桿。上海白領張女士(化名)通過某銀行申請到30萬元裝修貸用于房屋裝修,“0.2%月費率,確實劃算”。但也有消費者表現出理性態度,“除非有明確消費需求,否則不會因低利率盲目借貸”。
消費貸的滲透深度也呈現出明顯的代際特征。當60后在擔憂“負債風險”時,95后正將消費貸融入生活美學。95后北京新婚夫婦王宇和曉晨(化名)的裝修選擇頗具代表性,他們放棄全款采購,選擇分12期貸款購買智能家居系統,“3%的年化利率(單利)相當于每天多花約10元錢,但能提前半年住進理想中的家。”這種“時間貼現”思維正在改變大宗消費的邏輯。
此外,部分消費者借貸邏輯從“唯低價論”轉向“精算式借貸”,形成專業化的信貸管理意識。在北京從事文創工作的李女士(化名)算了一筆賬:“我通過三家銀行組合借貸30萬元,用于工作室設備升級,加權平均年化利率(單利)3.4%,比小微企業經營性貸款審批快3周。”但她同時強調風控底線:“月還款額必須控制在稅后收入35%以內,避免影響既有房貸信用評級。”
低息貸款看似誘人,但消費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踏入“雷區”。在深圳工作的趙明(化名)向時代財經分享了一次失敗經歷:他在某銀行APP申請到2.8%利率的30萬元消費貸,但放款時被告知需額外購買一份年費2000元的保險產品,否則利率上調至4.5%。“這相當于變相增加貸款成本。”
張曉向時代財經補充道,低利率往往伴隨嚴格限制條件,包括職業資質審查、資金用途監管等。
在此背景下,低貸款利率并非人人可得,部分銀行采取分層定價策略:針對公務員、國企員工等優質客群提供最低利率,通過“白名單”預授信鎖定存量客戶。例如,建設銀行臨沂分行對特定單位客戶開放2.82%專屬利率;招商銀行針對代發工資客戶推出年化利率2.8%限時優惠。“消費者需建立多維評估體系,既要考量顯性融資成本,也需關注隱性約束條件。”張曉表示。
董希淼向時代財經稱,對消費者而言,切不可因為利率較低就盲目申請,申請消費貸款要到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正規金融機構辦理,要基于個人和家庭的消費需求,將個人債務負擔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內,同時應按照合同約定使用貸款資金,不可挪用至其他用途。銀行發力消費貸業務時,除了注意合規與監管要求,還需要注意加強風險控制和貸后管理;對合作機構要根據合作內容、風險程度對合作機構進行分類管理,確保合作機構與合作事項符合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