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紛紛對旗下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下調,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甚至跌破2%。同時,中國理財網顯示,中銀理財、光大理財等理財公司近期新發理財產品中也大面積出現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在2%以下的情況。
業內人士認為,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是理財公司在低利率環境下的必然之舉,也是其主動順應市場變化、積極調整策略的體現。值得一提的是,業績比較基準下調的同時,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再次打出了“誠意牌”,對旗下部分產品進行費率打折。
下限破“2”!
多家銀行理財公司下調產品業績比較基準
今日,華夏理財發布公告稱,自2025年3月8日起,兩理財產品將進入下一封閉期。根據市場情況及產品運作情況,擬將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G款36號半年定開凈值型理財產品下一封閉期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為:1.60%-1.90%(年化),將龍盈固定收益類尊享25號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下一封閉期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為:1.70%-2.00%(年化)。
經查詢,龍盈固定收益類G款36號半年定開凈值型理財產品上一封閉期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35%-2.55%(年化),龍盈固定收益類尊享25號三個月定開上一封閉期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20%-2.50%(年化)。此次調整后,兩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跌破2.0%。
據了解,業績比較基準是銀行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同類型產品歷史業績,而計算出來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它并不代表產品未來表現和實際收益,也不構成產品收益的承諾。根據規定,當監管政策、市場環境、產品性質等因素發生變化時,理財公司有權調整產品業績比較基準。
新浪金融研究院注意到,2025年開年以來,已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下調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部分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跌破2%。
例如,1月6日,招銀理財發布公告稱,根據理財產品合同約定,將該公司發行的“招睿卓遠系列一年定開9號增強型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第6個投資周期(2025年1月15日-2026年1月14日)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為1.90%-2.60%。而該產品上一投資周期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50%-4.20%。
1月13日,民生理財宣布,根據理財合同約定及當前市場情況,決定自下一投資周期(2025年1月15日開放日后)起,將“民生理財貴竹慧贏添利固收增強半年定開1號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為2.7%—3.1%,較此前下調10個基點。
中銀理財也表示,根據市場情況變化,擬于7月21日起調整36只理財產品份額業績比較基準,包括中銀理財-(7個月)最短持有期固收增強理財產品、中銀理財-穩富固收增強(9個月滾續)等多個系列,均為固收類產品。以中銀理財-(1年)最短持有期固收增強理財產品2號產品為例,該產品未調整前業績比較基準為3.6%—4.6%(年化),調整后為2.4%—3.4%(年化),下調了120個基點。
2月21日,貴陽銀行(601997)發布公告稱,根據市場情況,將于2025年3月份起對“爽銀財富”系列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爽銀財富-周周寶”、“爽銀財富-爽鉆月月開2號”、“爽銀財富-爽鉆月月開”等三款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將下調至1.8%-2.8%、1.9%-3.0%和1.9%-3.0%。
今日宣布下調兩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華夏理財,年內已多次發布公告,對部分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
多個新發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破2%
1月新發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環比下跌
在近期新發的理財產品中,業績比較基準下限跌破2%的情況也大面積出現。
中國理財網顯示,今日(2月25日)起始募集的理財產品中,有5款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破2,其中,中銀理財一款開放式固收理財產品“中銀理財-穩富固收增強雙債策略14天持有期”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為1.6%。
新浪金融研究院據中國理財網制表
同時,有15款昨日(2月24日)起始募集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破2。其中,光大理財發行6款,分別為“陽光金增利穩健天天購14號(7天最低持有)”、“陽光金增利穩健樂享天天購17號(30天最低持有)”、“陽光金增利穩健樂享天天購21號(14天最低持有)”、“陽光金增利穩健日開定制2號”、“陽光金增利穩健日開定制4號”和“陽光金天天盈13號”。后三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為1.8%。
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1月全市場共新發了2325款理財產品,環比減少432款,其中497款為開放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2.35%,環比下跌0.08個百分點;1828款為封閉式產品,其平均業績比較基準為2.71%,環比下跌0.04個百分點。
國信證券金融業分析師孔祥預計,受債券收益率下滑和同業存款收益下調影響,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將在2025年進一步下行,新發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大概率下降40-50BP至2%以下。
普益標準研究員李霞表示,業績比較基準下調,是結合市場變化作出的應對措施,可以一定程度修正投資者的收益預期。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也認為,考慮到2025年理財收益率中樞料繼續承壓下行,且產品凈值波動幅度可能增大,理財公司適時降低業績比較基準,可避免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與業績比較基準偏離過大,調整投資者收益預期。
銀行理財應變低利率市場
多家公司對旗下部分產品進行費率打折
為什么會出現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的情況?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是由于底層資產收益率的持續走低。許多調整業績基準的產品底層資產以債券等固定收益類為主,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債市疲軟,存款利率走低,這些產品能提供的預期收益也隨之減少,從而促使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另一方面,隨著平滑估值、自行構建估值模型等平抑凈值波動的方式被監管叫停,為保障流動性和估值穩定性,理財收益達成業績基準下限的難度也大大提升。
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下調,是理財公司應對低利率環境的必然之舉,也是其主動順應市場變化、積極調整策略的體現。
孔祥表示,業績基準下限下調并不意味著理財公司對高收益資產斷舍離,這要求理財公司更加注重投資策略的優化和創新,以在保持估值穩定性和流動性同時尋求更高收益機會。理財既可以挖掘固收類資產中有補漲機會的品類,如長久期信用債、金融債;也可以探索權益及另類資產品種配置,如紅利和Reits。
對于投資者而言,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認為,一方面,投資者需要理性認識到,當前是從之前較高收益率向合理收益率過渡的階段;另一方面,投資者需要正視收益率問題,在投資過程中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開展長期投資或者短期投資,因為長期投資追求長期收益,短期投資則會更好滿足臨時流動性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業績比較基準下調的同時,多家銀行理財公司再次打出了“誠意牌”,對旗下部分產品進行費率打折。
近日,中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光大理財、華夏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發布費率優惠公告,對旗下多款產品進行階段性降費。例如,1月26日,華夏理財發布多條公告稱,將對旗下“華夏理財固定收益純債型日日開理財產品12號”“華夏理財固定收益純債最短持有7天理財產品G款”“華夏理財固定收益純債最短持有180天理財產品D款”等多款理財產品展開降費活動,調整后多數產品固定管理費率降至0.15%。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表示,銀行理財調降費用,一方面可增加產品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業績比較基準下調時,能夠傳達與客戶共進退的信號。婁飛鵬認為,盡管降低費率是增加理財產品對投資者吸引力的一個方式,但盲目降低費率并不可行。銀行理財公司應強化投研能力、做好資產配置來提高收益。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