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鯨新聞2月25日訊(記者 金磊)2月24日,大華銀行中國發布有關個人業務調整的重要通知,基于戰略性業務調整需要,大華銀行中國已與富邦華一銀行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將向其轉讓該行的個人業務,范圍涵蓋個人客戶持有的賬戶、存款、貸款和相關財富管理產品。
僅涉及個人業務,轉讓預計三季度完成
大華銀行中國表示,將有序開展轉讓工作,根據不同產品和業務的具體情況,分階段與客戶溝通此次轉讓的方案和進展。并預計本次轉讓將于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
本次轉讓不影響大華銀行中國除個人業務以外的其他業務,包括批發銀行業務、環球金融業務等。
公開資料顯示,大華銀行總部位于新加坡,并在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設立了全資法人銀行,在全球擁有約500間分行及辦事處,分布在亞太、歐洲與北美的19個國家和地區。
2月19日,大華銀行集團最新公布財務數據顯示,其2024年度的凈利潤達到60億新元(約合人民幣325億元),增長6%。
這主要得益于凈手續費收入及交易與投資收益。其中,在信用卡手續費、貸款手續費及財富管理費收入兩位數增長的推動下,凈手續費收入增長7%,達24億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130億元)。
而受讓方富邦華一銀行是大陸首家全牌照運營的臺資銀行,2014年富邦金控及臺北富邦銀行正式取得華一銀行80%股權,隨后更名為富邦華一銀行,并于2016年成為富邦金控全資子公司。目前,富邦華一銀行是在大陸規模最大、牌照最全、網點最多、服務范圍最廣的臺資銀行。
富邦華一銀行已在全國13個城市共開設了24家營業網點,另外還將新增杭州分行,目前已獲批準籌建。
外資行紛紛謀轉型,富邦華一再次“接盤”
不僅僅是大華銀行,與中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在資產規模、客戶基礎、品牌認知度上往往不具備優勢,中資銀行在國內市場的深厚根基和廣泛網絡覆蓋,使得它們能夠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并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也因此部分外資銀行屢屢嘗試業務轉型。
對于當前部分外資銀行來說,與其花大力氣去布局不賺錢的個人金融業務,不如把有限的資源、精力投入自己的強勢領域。
去年6月11日,匯豐中國宣布,已完成對花旗在中國內地的個人財富管理業務的收購。隨著交易的完成,匯豐中國已承接花旗在全國11個主要城市的個人財富管理客戶及相關資產。同時,超過300位原花旗相關員工也已正式加入匯豐。
早在2021年4月,花旗就明確在全球范圍內對個人銀行業務進行戰略調整和轉型,在亞洲、歐洲、中東和非洲等14個市場退出個人銀行業務,包括中國內地市場。從結果來看,從計劃到其全面退出也用了3年多時間。
而對于匯豐集團來說,近年來持續投入中國內地市場,并對財富管理業務加大布局。2023年4月,匯豐在中國內地市場正式啟動“大財富管理矩陣”策略,這也是外資金融機構首次加入大財富管理賽道。
在不少外資銀行收縮陣線時,富邦華一銀行在業務版圖的布局卻是逆勢擴張,在業內,富邦華一銀行也是少數零售業務做的不錯的外資行之一。
除了此次“接盤”大華銀行個人業務外,去年花旗還已與富邦華一銀行達成協議,就中國內地的個人信用卡業務及無擔保貸款相關資產進行轉讓。2024年5月6日,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已停止交易功能。自2024年7月3日21時起,花旗中國個人信用卡將終止提供還款服務,并會向客戶提供賬戶信息截至2024年7月5日的最后一期花旗銀行信用卡對賬單。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