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黃鈺霖
近期,某銀行接連關閉多家信用卡分中心,這一舉動為銀行業新一輪信用卡業務調整再添注腳。自去年以來,已有不少銀行著手縮減信用卡業務,行業轉型輪廓愈發清晰。透過對商業銀行數據與策略的分析可以發現,在這場“撤退潮”背后,隱藏著行業加速轉型的攻守之道。
10年前,信用卡業務堪稱商業銀行零售轉型的“金字招牌”。彼時,柜臺前人們排隊辦卡的熱鬧場景,地推團隊穿梭于寫字樓“掃樓”時的喧囂,是信用卡業務繁榮發展、一路狂奔的縮影。
然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的開立數量總計7.37億張,環比下降1.51%,該指標已連續8個季度呈下滑態勢。信用卡業務不僅面臨交易規?s水的問題,不良率也在不斷攀升。
市場正以實際行動“用腳投票”——刷卡消費疲軟、互聯網金融競爭加劇,同時,監管部門也在加大睡眠卡清理力度。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信用卡業務客觀上已從增量市場中的“現金!保饾u演變為存量市場里的“成本項”。
在此情形下,信用卡分中心——這一曾經助力業務擴張的重要利器,已不再具備往日優勢。信用卡分中心一般由總行直接管轄,其在人員、營銷以及場地等方面的費用支出,獨立于屬地分行,而關閉信用卡分中心,并將相關業務整合至各地分行,能夠更高效地利用資源,削減不必要的開支。
在成功守住成本天平后,更關鍵的在于主動推進業務“再定位”,其中科技賦能、場景深耕、生態協同這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傳統地推團隊逐漸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驅動的精準營銷模式。例如,招商銀行(600036)借助模型優化實現風險定價,興業銀行(601166)則瞄準年輕客群推出新能源汽車聯名卡。通過運用金融科技,這些銀行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升了用戶體驗,增強了整體風控效率。
業務場景正從“泛化權益”向“剛需綁定”轉變,信用卡的競爭力也將更多地體現在場景滲透上。例如,上海銀行(601229)對高端卡境外接送機服務規則進行調整,以此聚焦商旅用戶的真實需求;中信銀行(601998)取消了馬術、滑雪等小眾權益,將重點轉向強化商旅返現。未來,與餐飲、出行等高頻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或許會成為提升信用卡競爭力、實現破局的關鍵所在。
在生態協同上,信用卡從“單一信貸”邁向“綜合經營”,從獨立產品拓展為零售生態入口。例如,交通銀行把信用卡業務融入分行綜合服務,期望通過交叉銷售提升客戶價值;招商銀行以信用卡為支點,帶動理財、保險等業務,構建起用戶資產到負債的閉環。
上述種種舉措清晰表明:看似是信用卡業務的“撤退”,實則是為了更精準地“進攻”。
信用卡業務的收縮潮,猶如行業的一場“壓力測試”。一方面,它暴露了以往粗放增長模式的脆弱性;另一方面,也催生出精細化運營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如今,商業銀行紛紛從過去追求“大而全”的發展模式,轉變為注重“少而精”,從“鋪攤子”轉向“算細賬”。在這一過程中,盡管會經歷陣痛,但卻是我國信用卡市場從青春期邁向成熟期的必經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