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蘇州銀行的大股東便拋出了股份增持計劃。1月8日,蘇州銀行(002966)公告顯示,該行大股東蘇州國際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國發集團”)計劃自2025年1月14日起6個月內,增持蘇州銀行股份不低于3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此前半年內,國發集團已累計增持蘇州銀行股份1.036億股,當前持股比例增至14%。即將開展的新一輪增持,國發集團擬通過深交所交易系統以集中競價交易或購買可轉債轉股的方式進行。
值得一提的是,蘇州銀行當日還發布了《關于“蘇行轉債”可能滿足贖回條件的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若在未來11個交易日內有5個交易日該行股票收盤價不低于8.05元/股,將觸發“蘇行轉債”的有條件贖回條款,該行有權決定按照債券面值加當期應計利息的價格贖回全部或部分未轉股的“蘇行轉債”。
圖片來源:《蘇州銀行關于“蘇行轉債”可能滿足贖回條件的提示性公告》
記者注意到,去年以來銀行股整體漲勢較好,2024年銀行板塊全年上漲接近36%,漲幅在所有行業中位居第一。隨著股價走強,此前銀行轉債轉股退出難度較大的問題得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國發集團擬增持蘇州銀行不少于3億元,增持計劃不設價格區間
日前,蘇州銀行(SZ002966,股價8.06元,市值308.9億元)公告稱,該行大股東國發集團計劃自2025年1月14日起6個月內,增持蘇州銀行股份不低于3億元。據悉,國發集團此次增持計劃不設價格區間,資金來源為其自有資金。對于此次增持的目的,國發集團稱是基于對蘇州銀行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
同花順iFinD顯示,國發集團當前持有蘇州銀行5.37億股,持股比例為14%。自蘇州銀行2019年8月A股上市以來,國發集團因大宗交易增持、無償劃轉受讓、集中競價增持、可轉債轉股被動稀釋等原因,持股比例從9%增加到14%,累計權益變動達到5%,在此前半年內,其累計增持了蘇州銀行股份1.036億股。
圖片來源:蘇州銀行公告
2024年前三季度,蘇州銀行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1.79億元,同比增長11.09%。截至2024年9月末,該行資產規模突破6700億元,不良貸款率0.84%,居于上市銀行第一梯隊。從未來應對和抵御風險的能力來看,截至9月末,蘇州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為473.66%,風險抵補能力充足。同時,該行的資本充足水平也處于穩健合理區間,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9.41%,一級資本充足率10.76%,資本充足率13.86%。
記者注意到,不僅蘇州銀行,去年以來多家銀行獲得大股東真金白銀增持。例如,南京銀行(601009)(SH601009,股價10.50元,市值1162億元)日前在投資者交流活動概覽中披露,2024年度,法國巴黎銀行(含QFII)、南京紫金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等主要股東通過二級市場和可轉債轉股的方式,累計增持該行股份超過70億元。
光大銀行(SH601818,股價3.68元,市值2174億元)于1月7日公告稱,截至公告披露日,該行控股股東光大集團通過上交所系統以集中競價方式累計增持該行A股股份1.22億股,占該行總股本的0.21%,累計增持金額為4.03億元。
“蘇行轉債”或觸發強贖,蘇州銀行1月9日收盤價為8.06元/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大股東的增持計劃亮相的同時,蘇州銀行于1月8日發布了關于“蘇行轉債”可能滿足贖回條件的提示性公告。公告顯示,蘇州銀行股票自2024年12月12日至2025年1月8日的19個交易日中已有10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不低于“蘇行轉債”當期轉股價格6.19元/股的130%(含130%),即8.05元/股。
若在1月8日以后的11個交易日內有5個交易日該行股票收盤價不低于8.05元/股,將觸發“蘇行轉債”的有條件贖回條款,該行有權決定按照債券面值加當期應計利息的價格贖回全部或部分未轉股的“蘇行轉債”。
截至1月9日收盤,蘇州銀行收盤價為8.06元/股。據悉,蘇州銀行于2021年4月份公開發行了50億元“蘇行轉債”,期限為6年,票面利率為第一年0.20%、第二年0.40%、第三年1.00%、第四年1.50%、第五年2.00%、第六年2.50%。目前,蘇行轉債距離到期日還剩兩年多的時間。
據悉,強贖往往可以促使可轉債投資者盡快轉股。而在國發集團的新一輪增持計劃中,購買可轉債轉股也是增持方式之一。
圖片來源:《蘇州銀行關于大股東增持公司股份計劃的公告》
記者了解到,銀行發行可轉債往往是為了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目的。平安固收團隊的一份研報指出,能夠補充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的增發方式包括可轉債、定增和配股,其中可轉債的優勢在于兩方面,其一是對投資者相對友好,可轉債認購之后以債券形式存續,不會出現浮虧;其二是對發行人股東資質要求相對較低,對一些中小銀行發行人尤為重要。而其劣勢在于募集資金不能在當期全額補充資本,且最終能否實現全額補充資本具有一定不確定性。
就可轉債的退出方式來看,一般包括轉股、強制贖回、到期贖回和回售等方式,其中轉股是最常見的退出方式,發行人和投資者能夠實現“雙贏”。由于銀行股曾一度股價低迷乃至大面積“破凈”,導致銀行轉債轉股退出的難度較大。
不過,去年9月以來,銀行板塊持續震蕩走高,大行股價屢創新高,部分城商行股價也持續位置高位運行,這使得銀行轉債觸發強贖的概率有所提升。例如,成都銀行(601838)(SH601838,股價17.12元,市值713.9億元)股價自去年11月7日至12月17日的連續29個交易日內,有15個交易日不低于“成銀轉債”當期轉股價格12.23元/股的130%,觸發強贖條件,自2025年2月6日起,成銀轉債將在上交所摘牌,這也是時隔一年多后再現的銀行轉債觸發強贖情形。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當前市場存續13只銀行轉債,大部分是在2027、2028年到期,多只轉債的未轉股比例超過90%。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