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 立方大家談專欄作者
真是怕什么就來什么。幾天前,一則“36家公司將被退市”的消息,讓4800只股票嚇得趴下,以至證監會新聞發言人當晚就站出來緊急回應稱,據了解,有不少公司正在或者已經通過改善經營、并購重組、破產重整等方式化解退市風險,相關情況請以公司信息披露為準。
投資者那顆受傷的心還沒有平靜下來,12月27日晚,央行在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4)》(下稱“報告”)中又表示要“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關于加大退市力度的主要舉措,央行報告提到,一是逐漸完善多元化退市機制,包括:建立健全不同板塊差異化的退市標準體系;擴大重大違法退市適用范圍,完善市值標準等交易類退市指標等。二是切實加強監管執法。三是大力落實投資者賠償救濟。
央行報告中著力提到股市之事情,這并非是越俎代庖,而是央行對資本市場的重視,甚至意味著政府高層對中國股市的重視,因此,這是一件好事,這本身就是股市的一大利好消息。就“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的表述來看,也是切中了中國股市退市問題要害的,應屬于利好無疑。
當然,不少投資者聽到“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就會深表擔心。尤其是在央行的報告里,還提到要“促進資本市場優勝劣汰”,要“擴大重大違法退市適用范圍”,要“切實加強監管執法”,于是投資者自然就會聯想到會有更多的公司被退市。由于目前上市公司退市,大多都是由投資者自己來買單,因此,一些投資者見到央行報告提到“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就甚是擔心,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之所以將央行報告視為是利好,關鍵在于要全面看待央行報告關于“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的表述。央行報告提到“逐漸完善多元化退市機制,包括:建立健全不同板塊差異化的退市標準體系”,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退市機制”,而不是單純的“退市”或“退市制度”。作為多元化的退市機制,不僅包括退市的標準,不同板塊差異化的退市標準體系,其實還應包括退市環節對投資者賠償問題。
實際上,關于對投資者賠償問題,央行報告在加大退市力度的主要舉措中,特意單列提出,也即是第三條舉措:三是大力落實投資者賠償救濟。其實就上市公司退市來說,投資者最關心的就是退市環節的投資者賠償問題,這個問題有了著落,投資者自然就不懼上市公司退市了,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當然也就不會成為市場的利空。當然,如果沒有解決投資者的賠償問題,加大退市力度就是市場的利空了。
此外,央行報告里還明確提到“擴大重大違法退市適用范圍”,對于投資者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央行報告中提到的“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原來一個很重要的落腳點就在于“擴大重大違法退市適用范圍”,這對于股市來吧說是一大利好。一方面是相當于加大了對重大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是對上市公司重大違法行為的一種打擊;另一方面重大違法行為的退市,在保護投資者利益的問題上基本上還是目前市場上做得比較好的。
比如,有關責任方可以實行先行賠付;或者由投保中心來行使特別代表人訴訟。總之,無需每個投資者都來起訴重大違法退市的上市公司,這就緩解了投資者的訴訟之苦、索賠困難等問題,有利于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所以央行的報告,實際上是抓住了退市環節的要害問題。一方面是要“加大上市公司退市力度”,另一方面是要“大力落實投資者賠償救濟”。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同時也是“逐漸完善多元化退市機制”的精髓所在。也正因如此,央行的報告如果能夠得以落實,這將是中國股市之幸,也是中國股市上的廣大中小投資者之幸。
責編:劉安琪 | 審核:李震 | 監審:萬軍偉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