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張益銘
12月2日,人民銀行披露,決定自統計2025年1月份數據起,啟用新修訂的狹義貨幣(M1)統計口徑。在現行M1的基礎上,進一步納入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我國銀行卡、移動支付體系很發達,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也可以像流通中的現金、企業活期存款,隨時用于支付和交易,將其納入M1統計口徑更符合實際。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梁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最初在制定M1時,我國尚未有高流動性的居民支付手段,例如移動支付等。個人活期存款用于即時轉賬規模較小,因此并未放入M1統計。
M0、M1和M2三者是遞進包含關系
M1代表了一國經濟中的現實購買力,因此,對社會經濟生活有著最廣泛和最直接的影響。修訂后的M1包括:流通中貨幣(M0)、單位活期存款、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修訂前M1包括流通中的現金和各單位在銀行的活期存款之和。
記者注意到,中國銀行研究院近期發布的《中國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中國貨幣層次作了相應分析,指出中國貨幣層次主要按照流動性和價值穩定性進行劃分,包括M0(現金)、M1(企業存款+現金)和M2(M1+其他各類存款)。
由于貨幣供應量主要從商業銀行負債端入手統計,根據資產創造負債及“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的會計準則,影響貨幣供應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一是資產擴張或收縮。當商業銀行資產擴張,例如發放貸款或者結匯,均會對應產生存款。相反,企業歸還貸款、購買外匯會導致存款減少。
二是統計口徑變化。2001年以來中國先后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吸收的人民幣存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在存款類金融機構的存款、住房公積金存款以及非存款類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取代貨幣市場基金存款納入M2(廣義貨幣)統計口徑。
三是內部結構調整。M0、M1和M2三者是遞進包含關系。如果M0、M1-M0和M2-M1(準貨幣)內部發生轉移,會導致部分層級存款數量發生變化。
例如企業發放薪資,企業活期存款會變為儲蓄存款,M1下降,儲蓄存款上升。企業間轉賬匯款、購買物資等只會導致M1結構變化,不會對M1總量產生影響。
婁飛鵬指出,貨幣供應量分層次統計口徑主要是按照流動性水平劃分的。目前,我國銀行卡、移動支付體系很發達,個人活期存款、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也可以像流通中的現金、企業活期存款,隨時用于支付和交易,將其納入M1統計口徑更符合實際。
梁斯表示,修訂M1統計口徑,是適應金融形勢變化、技術創新及經濟主體行為變化的綜合考慮。最初在制定M1時,我國尚未有高流動性的居民支付手段,例如移動支付等。個人活期存款用于即時轉賬規模較小,因此并未計入M1。但隨著手機銀行和以第三方支付為代表的支付手段等的快速興起,個人存款開始大規模用于即時轉賬結算,個人活期存款不再受制于存折等傳統工具,逐步成為流動性極強的支付工具,可隨時用于即時支付。這與單位活期存款流動性作用類似(非銀行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也有類似功能),因此應將其計入M1。
修訂統計口徑專家稱“有多重意義”
梁斯指出,修訂M1統計口徑主要有多重意義。一是提高貨幣供應衡量的準確性。修訂后的M1更貼近實際流通中的高流動性資金,數據將更加全面,這有助于更精確地反映即時支付能力和流動性水平。
二是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修訂后的M1指標能夠幫助央行更好了解貨幣運行的情況,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是便于國際比較。此次修訂使M1統計與國際標準更加一致,便于進行國際比較和分析。
貨幣供應量統計口徑并非一成不變,主要根據金融工具的流動性、與經濟的匹配度動態調整。1994年,人民銀行首次將中國的貨幣供應量分為M0、M1、M2三個層次。隨后經歷過四次較大程度的修訂。
2001年6月,為適應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消除股票申購凍結資金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將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存款計入M2。2002年3月,為適應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市場環境的變化,將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吸收的人民幣存款分別計入不同層次的貨幣供應量。
2011年10月,為適應非存款類金融機構發展及住房保障制度的實施,將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和住房公積金中心存款納入M2。2018年1月,貨幣市場基金快速發展,可用于支付、隨時提現和價值貯藏,具有貨幣屬性,非存款機構部門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也被納入M2。但這四次調整主要集中在M2,M1的統計口徑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M1和M2剪刀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活躍程度。中國銀行研究院在最新的《報告》中展望,2025年M1和M2增速剪刀差有望收窄。一是貨幣層次重新修訂驅動M1增速回升。個人活期存款、網絡支付等具有支付功能的金融工具有望納入M1統計,將對M1增速帶來提振。二是一攬子政策將帶動M1增速企穩。9月份以來,隨著一攬子政策落地實施,相關信貸需求正在逐步釋放。特別是隨著地方債務壓力緩解,更多項目上馬,配套性資金需求有望同步跟進,這將對M1增速帶來支撐,M1和M2剪刀差有望逐步收窄。
10月M1和M2剪刀差與9月相比已收窄0.6個百分點。需要關注的是,繼續依靠大規模信貸投放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不可持續,提升資金使用效率仍將是未來重要的政策方向,預計M1不會出現明顯大幅上升,將保持穩定運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