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結構性分化,PPI下行壓力仍存
2024年8月CPI和PPI數據點評
全文共2997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文 財信研究院 宏觀團隊
伍超明 李沫
核心觀點
一、食品是CPI同比增速回升主因,結構上呈現出“食品上漲、非食品下跌”的分化特征。食品方面,受高溫強降雨天氣沖擊食品供給端影響,以鮮菜、鮮果為代表的主要食品價格環比漲幅繼續高于歷史同期均值,兩者對CPI同比的拉動作用較上月提高0.54個百分點,超出本月CPI增速回升幅度0.4個百分點。非食品方面,受國際原油價格下行、暑期出行需求邊際減少、國內供強需弱等因素影響,能源、服務、耐用品等主要非食品價格環比增速均明顯走弱,共同拖累非食品價格同比增速走弱較多。核心CPI低位續降,政策仍需加力打破“需求不足-價格低迷”的負反饋循環。
二、預計9月CPI增長0.6%左右,全年約增長0.5%。一是預計9月份食品價格環比漲幅回落;二是9月份豬肉對CPI同比的正向拉動作用有望小幅提高;三是預計服務價格受中秋、國慶雙節來臨影響將溫和回升;四是9月份油價對非食品的拖累將繼續增強;五是9月CPI翹尾因素下降0.2個百分點。
三、輸入性因素和國內需求不足共致PPI降幅擴大。8月份PPI同比較上月擴大1.0個百分點至1.8%,環比降幅擴大0.5個百分點至-0.7%,國內需求不足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回落是PPI同比和環比降幅均擴大的主要原因。從結構看,上中下游行業價格環比普遍回落,上游回落幅度最大,是PPI降幅擴大的主要拖累;黑色鏈、有色鏈、原油鏈行業價格環比均下降較多,反映出國內外因素均對PPI增速形成制約。
四、預計9月PPI降幅擴大至-2.9%左右,年內大概率延續負增長。一是9月份PPI翹尾因素較8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二是受全球需求放緩、地緣政治關系緊張影響,短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三是如果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能加速落地,未來國內工業品價格有望溫和回升,但房地產疲弱和供強需弱格局將制約PPI環比上漲幅度。受全球需求放緩壓力加大、國內經濟恢復彈性偏弱影響,預計短期PPI仍存下行壓力,年內PPI將延續負增長,全年PPI約增長-2.0%左右。
五、總結:8月份CPI溫和回升、PPI降幅擴大,前者回升主要源于食品供給端遭受短期沖擊,但內部結構性分化特征明顯,未來回升或偏溫和;后者受內外部因素疊加影響,短期下行壓力仍存。
正文
事件: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環比上漲0.4%,同比上漲0.6%,漲幅較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環比下降0.7%,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擴大1.0個百分點。
一、食品超季節性上漲是CPI同比增速回升主因,預計9月CPI約增長0.6%,年內有望繼續溫和回升
蔬菜和水果價格超季節性上行,食品是CPI回升的主因。8月食品價格環比漲幅提高2.2個百分點至3.4%,高于2014-2023年同期均值2.1個百分點。受此影響,食品價格同比漲幅由0%提高至2.8%,對CPI同比的拉動作用較上月提高0.51個百分點(見圖1),是本月CPI回升的主要貢獻力量。其中,受生豬產能去化疊加看漲預期偏強,豬肉價格環比漲幅上漲7.3%,較上月提高5.3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環比正增長;但受去年同期基數抬升影響,同比漲幅回落4.3個百分點至16.1%,對CPI的拉動作用略回落,相對平穩。受高溫強降雨天氣沖擊供給影響,鮮菜價格環比漲幅提高8.8個百分點至18.1%,高于2014-2023年同期均值12.7個百分點;同比漲幅由3.3%擴大至21.8%,對CPI同比的拉動作用較上月提高0.37個百分點,是食品和CPI價格上行的主要支撐。同時鮮果價格環比由下跌0.3%轉為上漲3.8%,同比由下跌4.2%轉為上漲4.1%,對CPI同比的拉動較上月提高0.17個百分點。綜合看,鮮菜、鮮果對CPI同比的影響較上月提高0.54個百分點,貢獻了全部食品同比增速漲幅,是CPI回升的主要貢獻力量(見圖2-3)。
能源、服務、耐用品共同拖累非食品價格回落較多。8月非食品價格同比增長0.2%,漲幅較上月回落0.5個百分點(見圖4),創2023年8月份以來新低。從環比看,8月非食品價格環比由上漲0.4%轉為下跌0.3%,低于2014-2023年同期均值0.3個百分點,非食品價格環比增長動能走弱較多。從分項看,能源、服務、耐用品價格均有所走弱。一是受國際油價波動下行影響,交通工具用燃料價格環比由上漲1.5%轉為下跌2.9%。二是暑期出行需求邊際減少影響,旅游價格環比由上漲9.4%轉為下降0.7%,服務價格環比增長0.5%,再度低于歷史同期均值(見圖5);三是家用器具價格環比由上漲0.4%轉為下降0.7%,再度轉負,表明國內供強需弱格局短期難以改變,或持續對價格上漲形成制約。
核心CPI低位續降,國內需求不足矛盾凸顯。8月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增長0.3%,較上月回落0.1個百分點,創2021年4月份以來新低;環比由上漲0.3%轉為下跌0.2%,低于歷史同期均值0.26個百分點,主要源于服務業和剔除能源的工業品價格回落。核心CPI繼續處于“0”時代,表明國內供強需弱矛盾依然突出。往后看,服務業價格受益于中秋國慶出行旺季來臨、需求恢復向價格傳導路徑暢通,有望對核心CPI企穩回升形成溫和支撐,但國內供給端去化壓力仍大,需求端恢復彈性有限,未來核心CPI回升或仍偏溫和。
預計2024年9月CPI同比增長0.6%左右。一是預計9月份食品價格環比漲幅回落。根據農業部數據,截止到9月6日,28種重點監測蔬菜、7種重點監測水果、豬肉價格環比分別上漲3.6%、0.2%、1.3%,增速較8月均有所回落,但仍為正增長,因此預計9月食品環比漲幅有所回落。二是受去年同期基數相對平穩,豬肉價格繼續溫和上行影響,預計9月份豬肉對CPI同比的正向拉動作用小幅提高;三是服務價格受中秋、國慶雙節來臨影響有望溫和回升,對非食品價格形成支撐;四是在國際原油價格下行和基數走高的雙重作用下,預計9月份油價對非食品的拖累作用有所增強;五是9月份CPI翹尾因素為-0.5%,較8月份下降0.2個百分點(見圖6)。
預計全年CPI約增長0.5%,四季度有望步入“1”時代。一是下半年食品價格將出現季節性上漲,加上豬肉供需矛盾有所緩解,未來食品對CPI的拖累作用將趨于減弱。二是服務價格受益于國內“就業-收入-消費”循環的逐漸暢通,有望延續溫和回升態勢,但居民收入和消費預期恢復仍需時日,年內低通脹格局不變。整體看,預計全年CPI中樞在0.5%左右,四季度有望步入“1”時代。
二、輸入性因素和國內需求不足共致PPI降幅擴大,預計9月PPI降幅擴大至-2.9%左右
8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1.8%,降幅較上月擴大1.0個百分點,其中翹尾因素較上月回落0.3個百分點,貢獻了PPI同比增速下降幅度的3成左右。同時受國內市場需求不足及部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影響,PPI環比下降0.7%,PPI新漲價因素貢獻了PPI增速下降幅度的7成左右。分結構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分別同比下降2.0%和1.1%,降幅較上月分別擴大1.3個百分點和0.1個百分點,生產資料對PPI增速形成主要拖累。從環比看,生產資料環比跌幅擴大0.7個百分點至-1.0%,是PPI環比負增的主要原因。其中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加工工業環比增速分別較上月回落2.3、1.0和0.5個百分點,上游價格下跌是PPI環比負增的主要拖累;生活資料環比增速持平與上月的0%,除食品價格環比增速有所提高外,衣著、耐用品、一般日用品價格環比增速均小幅回落,說明居民終端需求依然偏弱(見圖8)。
從行業看,上游行業是PPI回落主因,中下游價格也普遍回落。一是受原油、有色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影響,原油鏈和有色鏈行業價格普遍下降較多。二是受房地產、基建等傳統需求疲弱影響,黑色金屬壓延、黑色采選以及非金屬礦物制品價格環比均回落較多;三是受終端需求依然偏弱影響,汽車、通信電子、紡織等中下游行業價格也普遍回落。
預計9月份PPI降幅擴大至-2.9%左右。一是9月份PPI翹尾因素較8月份回落0.4個百分點左右(見圖10);二是受全球需求放緩、地緣政治關系緊張影響,短期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三是受益于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未來國內工業品價格有望溫和回升,但房地產疲弱和供強需弱格局將制約PPI環比上漲幅度。
預計全年PPI增長-2.0%左右,PPI年內大概率延續負增長。展望下半年,翹尾因素和前期政策落地見效有望推動PPI降幅趨于收窄,但全球經濟增長動能放緩,國內房地產市場低迷、供強需弱格局難改,PPI新漲價因素回升面臨制約。預計短期PPI仍存下行壓力,年內PPI大概率延續負增長,全年PPI約增長-2.0%左右。
三、PPI和CPI負剪刀差再度擴大,工業企業利潤回升面臨制約
PPI和CPI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業企業盈利空間的變化。PPI和CPI剪刀差的擴大,通常意味著企業利潤和經濟動能的持續修復,反之則相反(見圖11-12)。疫后本輪PPI和CPI剪刀差經歷了擴大-收窄的過程,擴大階段主要是由上游原材料漲價驅動的,結構性特征顯著,不是全面性漲價,對應的下降階段主要是由高基數主導,國內需求恢復帶動的價格上漲尚不明顯。在國內需求恢復偏弱的情況下,中下游行業轉嫁成本的能力依然較弱,導致上游原材料上漲對中下游利潤的擠占作用偏強,進而壓制中下游企業投資擴產意愿,不利于國內經濟動能的恢復。
8月份PPI和CPI的剪刀差由上月-1.3%擴大至-2.4%,不利于工業企業利潤的企穩回升。往后看,受國內需求回升向好、政策繼續有效落實,全球需求放緩等因素影響,預計未來國內價格將呈現出“CPI溫和回升、PPI低位徘徊”,兩者負剪刀差短期難以明顯收窄,對工業企業利潤繼續形成拖累。
免 責 聲 明|
本微信號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章時,并不表明這些內容代表本人觀點,其目的只是供訪問者交流與參考。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微信號所載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閱讀者的一切商業決策不應將本微信號內容為投資決策唯一參考因素,亦不應認為本微信號所涉內容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斷,在任何情況下,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號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任何責任。
本微信號涉及的本人所有表述是基于本人的知識和經驗客觀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見,投資者應從嚴格經濟學意義上理解。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對任何基于偏見角度理解本微信號內容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并保留采取行動保護自身權益的一切權利。
本微信號內容(除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章),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復制、發表、引用或傳播。
本人對本免責聲明條款具有修改和最終解釋權。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明察宏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