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有望企穩,全球經濟似乎已經臨近“軟著陸”,但增速仍持續低于疫情前十年中3.1%的均值。
世界銀行最新估算顯示,2024年,全球經濟增速預計約為2.7%。同時,全球通脹料降至三年來的最低點,融資環境已見寬松。但企穩跡象背后,錯綜復雜的經濟與地緣政治因素仍對全球經濟構成巨大壓力。
9月5日,在第六屆外灘金融峰會上,世界銀行運營常務副行長Anna BJERDE表示:“自疫情及其導致的全球沖擊發生至今已逾四年,但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顯然還未重新找到通往繁榮的可靠路徑。”
東亞和太平洋(601099)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是經濟活力的燈塔,在這樣的趨勢下也無法獨善其身,增速也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前景格外令人堪憂。到2030年,其潛在增速有可能降至4%,較上一個十年的平均水平降低一個百分點。
“按照目前的經濟擴張速度,我們將無法實現發展目標。增長疲軟會產生嚴重的后果:未來十年,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將有12億年輕人達到勞動年齡,但相對應能創造的新增就業崗位數量預計將僅有4.24億。此外,經濟增速每下滑1個百分點,貧困人口就會增加1億人。”
這意味著,到2030年,全球將比2020年增加1億貧困人口。世界銀行呼吁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尋找重振經濟的通路。
一系列關鍵挑戰
Anna BJERDE認為,與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時相比,今天的世界已大不相同。我們當前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包括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沖突、日新月異的技術顛覆等。中國自身也正在應對諸多艱巨的經濟挑戰,如增長放緩、人口老齡化和不斷變化的全球貿易局勢等。
生產率增速放緩。盡管技術飛速發展,但新興市場的生產率增速過去二十年來一直在下滑。2007-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勞動生產率增速放緩已成普遍現象,影響了70%的經濟體、逾80%的全球極端貧困人口,見于包括東亞在內的所有發展中地區。這對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構成了嚴峻挑戰。
第二,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對于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投資也有所放緩。2010-2020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平均投資增速降至5%,創三十年來最低水平,較2000-2010年減半。而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兌現《巴黎協定》承諾,我們須大幅提振投資增速,僅發展中國家每年所需的投資規模就已升至2.4萬億美元。
人口老齡化。到2050年,全球欠發達地區65歲以上人口規模將達12.5億,較當前增長7.5億,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地區,這一趨勢將格外顯著。全球不少地區曾經驅動經濟擴張的年輕勞動力正在縮水,主要增長則集中在非洲。東亞地區面臨“未富先老”的風險。
全球經濟分裂加劇。保護主義的抬頭和貿易壁壘的增加加劇了經濟的不確定性。僅2022年,全球各國新增的保護主義舉措就有近3000項,嚴重威脅著全球貿易、投資和知識的流動。經濟分裂將產生負面沖擊,而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經濟體更是首當其沖。
顛覆性技術和數字化。日新月異的、顛覆性的技術變革為提振生產率增長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但也沖擊著勞動力市場,尤其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低技能工人。
例如,世界銀行最新研究顯示,越南的高價值制造業在迅速普及工業機器人后,實現了約10%的就業增長和5%的勞動收入提升。但是,盡管整體就業和勞動收入有所擴張,但從事常規手工勞動的低技能工人的就業機會和收入卻在減少。
最后,氣候變化加速。氣候風險對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沖擊尤為顯著,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就是典型例子。目前,全球自然災害導致的損失中,已有超過一半由該地區承受,而氣候變化仍在加劇災害。世行預計,到2050年,氣候變化對菲律賓、越南等國家的經濟沖擊占其GDP的比重可能會超過10%。
采取措施重振增長
但這些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機遇,通過建設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經濟,無論是國家內部、還是國家之間,都能讓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所有人。各國需要采取措施,以重振增長:
首先,各國必須重振經濟改革。其中,根據世行觀察,服務業領域的改革尤為重要。隨著更多國家邁過高收入經濟體門檻,服務業驅動經濟發展的角色日益凸顯,已經在促進就業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過去三十年來,許多發展中經濟體的服務業增速都快于制造業。到2019年,服務業已占發展中國家GDP的55%,吸納了近一半的勞動力。在發達經濟體中,服務業占經濟增長的份額更大,平均高達約四分之三。在包括主要東亞經濟體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受數字化趨勢的提振,服務業對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已然超過了制造業。
不過,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許多發展中國家的服務業市場仍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尤其是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為充分釋放服務業的發展潛力,應同時推進自由化和監管兩方面的改革。為促進自由化,須放寬對該地區服務業市場準入和競爭的政策限制,包括隨意的、不透明的許可制度,以及限制外國所有權等。例如,改革電力行業、增強電力市場的競爭力,能在調動私營部門可再生能源投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同時,各國需建立監管框架,以應對傳統或新興的市場扭曲問題,比如在數字平臺主導的市場中可能出現的過度集中和數據濫用等問題。
其次,需要加碼人力投資。為充分挖掘服務導向型經濟的潛力,須加大對教育和醫療的投資。目前,中低收入國家約有70%的10歲兒童無法閱讀、理解簡單的文本,這著實令人震驚。到10歲仍不具備閱讀能力的孩子可能會永遠被現代經濟所拋棄。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劇,強化社會保障網絡也至關重要。有效的社會保障網絡不僅能滿足基本需求,還能刺激消費和經濟活動。
再次,遏制地緣經濟分裂。各國應避免陷入加碼貿易限制的惡性循環,而是要盡可能推動進一步融合。這在當前環境下并非易事。但務實地看,各國可基于現有的雙邊和區域貿易協定框架,減少非關稅壁壘,開放服務貿易,并推進關鍵議程,如數字貿易、標準統一、能源貿易、互聯互通等。
最后,必須加快低碳經濟轉型,投資于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和綠色基礎設施。這將有利于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沖擊,同時在新興的綠色經濟中創造新的經濟機會。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