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中國人民銀行8月30日首次發布國債買賣業務公告稱,為貫徹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相關要求,8月人民銀行開展了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買入短期限國債并賣出長期限國債,全月凈買入債券面值為1000億元。
央行凈買入1000億元國債,實際是向公開市場投放了基礎貨幣。“這表明了央行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預示著后續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狀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隨著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正式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有望進一步提升。受訪專家學者認為,央行通過增加國債的買賣規模和頻率精準調控銀行間流動性,并避免再貸款等工具大規模到期續作時的擾動。
在具體操作上,央行向部分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買入短期限國債并賣出長期限國債。在受訪專家看來,央行本月通過在公開市場“買短賣長”,將平衡債市供求,引導國債收益率曲線“保持正常向上傾斜”,校正和阻斷金融市場風險的累積。
光大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張旭對記者說,央行此舉既遏制住了國債收益率曲線長端單邊下行的趨勢,又不明顯影響央行和交易商資產負債表規模。而且,由于央行對于短端的掌控能力很強,可輕松消化短債的“額外”供給。
考慮到當前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箱依然豐富、政策空間較為充足,而我國國債市場的深度和價格機制仍需不斷完善,央行持有的國債規模有限,部分市場機構認為,央行即使在公開市場買賣國債,短期內也不會進行大規模買賣。
國盛證券研報指出,當前我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仍較高,國債規模仍較小,基礎貨幣占存續國債比例仍偏高,我國國債市場深度仍不足以成為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工具。
不過,若后續央行均按月發布國債買賣業務公告,或將產生一定的貨幣政策信號作用。在溫彬看來,此舉將增加貨幣政策的透明度,以實現更好的預期管理。
對于央行后續操作,央行有關負責人早已明確,開展國債操作將會是“雙向的”,與部分海外主要國家的貨幣當局量化寬松(QE)操作“截然不同”。溫彬也指出,央行本月開展的國債買賣是貨幣政策工具箱的補充和貨幣政策框架的完善,也是在經濟修復時期貨幣與財政政策的配合,“屬于常規貨幣政策范疇,并非是貨幣政策空間不足時的量化寬松。”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