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 圖蟲創意/供圖 譚楚丹/制表
數據來源:華安證券研究所 譚楚丹/制表
證券時報記者 譚楚丹
近期,多家尚未成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收到部分屬地監管提醒,要求在2026年年底前壓降存量理財業務規模,市場對此給予較大關注。
券商作為上述中小銀行自營理財的下游機構之一,其資管業務無疑會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多名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的券商資管人士表示,短期來看,券商資管會面臨客戶流失和委托資金壓降的沖擊。
不過,未來上述中小銀行將逐漸向代銷轉型,促使理財規模向包括大中型銀行理財子公司在內的其他資管機構集中,券商資管行業在策略開發、渠道合作等方面可能也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增加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市場覆蓋。
面對競爭加劇的銀行理財市場,有受訪資管人士表示,券商仍有足夠時間應對上述政策可能帶來的沖擊。一方面,券商可以接洽更多銀行客戶,比如有的券商計劃將目標銀行客戶從前述中小銀行轉向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另一方面,“打鐵還需自身硬”,券商既要提高投研能力,同時還要注重產品創新等。
短期沖擊其實相對有限
今年年中,有消息稱“監管對未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理財業務風險做出提醒”,一時引發市場關注。根據消息內容,相關城商行與農商行被監管要求在2026年底前壓降存量理財業務規模,不過具體整改措施暫不明確,且不同屬地監管的要求存在差異。
尚未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這類中小銀行,自營理財何去何從?委外業務機構的存量規模和策略打法,無疑會因此受到影響。所謂委外業務,是指銀行將自有的可支配資金以約定的方式委托外部機構管理,受托方通常為基金公司、券商資管、信托公司、陽光私募等。
“過去數年,中小銀行的理財委外一直是券商資管的一大主要業務來源。”國信資管相關人士向證券時報記者分析,“短期而言,中小銀行自營理財壓降會使券商資管行業的客戶群體和投資規模造成一定的萎縮。”
另有券商人士也持有類似觀點。考慮到中小銀行壓降自營理財不是今年才開始的動作,因此券商資管今時受到的影響可能比較有限。第一創業相關人士稱:“總體沖擊不大,因為前幾年政策就要求逐步壓降,多數銀行已采取措施,限制了委外資金,或對委外資金的規模進行了限制。”
“對我們公司的資管業務沒有影響。”深圳一家小型券商的資管人士表示,因為部分委外業務屬于通道類業務,預計未來通道類委外規模會降低,“我們公司的資管業務沒做過通道類委外,所以不受影響。”
長期維度蘊藏著新機遇
從長期角度來看,多家券商資管人士認為,隨著中小銀行自營理財業務未來逐步壓降,券商資管行業可能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華寶證券在研報中測算了前述存量理財業務壓降的影響,若后續政策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執行,即在2026年年末將存量理財業務全部清理完畢,那么目前存續的3.2萬億元的市場份額中,預計將有2萬億元左右轉為代銷現有理財公司或公募基金等資管機構的產品。
“我覺得對券商資管而言是好事。”深圳一家小型券商某總裁表示,隨著沒有理財子牌照的中小銀行轉型為代銷模式,這類銀行可能會增加對券商資管產品的代銷,券商資管產品有望通過銀行代銷渠道進一步擴張市場。
德邦資管總經理徐盼盼也有類似觀點。在她看來,券商資管不僅能從渠道合作受益,在策略開發等維度也迎來戰略機遇和業務機會,從而增加合作伙伴和市場覆蓋。“券商資管也有機會與更多銀行建立合作關系。這種合作不僅包括傳統的代銷合作,還可能涉及策略開發、新產品研發等,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更多廣義的資產管理產品,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徐盼盼說。
國信資管相關人士也認為,隨著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子公司、券商資管等機構從服務中小銀行的理財產品,轉變為以代銷的方式直接服務中小銀行的零售客戶,在這個過程中券商資管和其他各類資產管理機構服務中小銀行的商業模式都將發生改變,券商資管與中小銀行合作的原有格局以及市場份額都將重構,投研實力強、業績優異的券商資管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打造核心競爭力是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中小銀行的壓降動力不足,資管領域競爭者多,券商資管能否拿下更多“蛋糕”,考驗著各家機構的核心競爭力。
華北一家中型券商的資管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盡管壓降規模是大勢所趨,但據其了解,這類中小城農商行仍然寄希望于監管繼續發放理財子牌照,目前階段還不想壓降太多。前述深圳小型券商的資管人士也表示,“壓降沒有動力,這類銀行打算能‘挺一天是一天’。當存續規模壓降為0,相關從業人員也要轉崗了。”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中國理財網發布的數據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的存續產品規模壓降暫無實質進展。截至今年6月末,城商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21萬億元,較去年末增長1.62%;農村金融機構理財產品存續余額9792億元,較去年僅減少2.46%。
另一大挑戰在于,中小城農商行在存量理財規模壓降后,可能轉為代銷大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而后者比券商資管更具優勢。
上述華寶證券研報稱,對于已拓展較多城農商行代銷業務的理財公司而言,它們可能具備了較大的先發優勢。
第一創業相關人士表示,券商資管行業需要應對銀行理財子公司在資產管理領域的競爭,銀行理財子公司在規模和客戶資源方面具有優勢,可能會對券商資管行業構成競爭壓力。
前述深圳小型券商的資管人士也有相同觀點。他談道:“券商資管產品可以跟著‘喝點湯’,銀行也會建議一部分大客戶購買具有替代作用的券商資管產品。”
面對競爭加劇的銀行理財市場,券商資管如何打造核心競爭力,已成為關鍵。
徐盼盼表示,中小銀行自營理財業務的調整,將促使整個銀行理財市場走向聚焦化、專業化。對于券商資管而言,要想在與銀行合作中體現業務優勢,意味著將在產品創新、服務質量、風險管理等方面面臨更高的要求。在她看來,“好的產品、好的策略,是最終的核心競爭力。”券商資管應著力提升投資管理能力、風險控制能力、客戶服務能力、技術運用能力。
國信資管相關人士認為,未來券商資管在銀行理財市場中的競爭會進入新時代,從比拼客戶數量、規模轉變為比拼投研實力和策略豐富度。“過去兩年,銀行理財的管理難度在不斷加大,未來將更加考驗券商資管在大類資產配置、復合策略投資等方面的能力,根據銀行理財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產品服務,同時考驗證券公司在公募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等創新資產端的優勢。”該人士還表示,隨著前述中小銀行轉向代銷,券商資管和現有銀行理財也可以通過定制產品、定制策略等方式,發揮券商資管的投研優勢、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優勢、中小銀行的區域渠道優勢,共同服務中小銀行背后的廣大客戶,實現共贏。
券商資管積極應對挑戰
證券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面對中小銀行自營理財壓降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各家券商資管正積極應對。
前述華北券商的資管人士表示,若按照2026年年底前完成壓降的時間點倒推計算,目前券商資管行業仍有充分的應對時間,需要調整業務打法。
以其供職券商的應對策略來看,資管業務計劃轉移目標客戶群體。“其實銀行理財市場存量資金只是平移而已,沒有萎縮。在中小銀行轉型代銷大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后,后者管理規模隨之增加,會面臨管理難度的挑戰。券商資管可對大行理財子公司進行能力補充,我們計劃把目標客戶從中小城農商行轉向大中型城農商行、國股行。”
與此同時,練好“內功”,提升投研能力、產品創新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等,是資管圈的共識。
徐盼盼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德邦資管主要從三個方向應對:一是渠道拓展,“我們將積極與各大銀行溝通合作,進行多維度的合作切入。”二是產品創新,開發真正的好產品,同時不斷豐富產品線。三是客戶服務,將加強客戶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深度客戶陪伴、專業投資建議、定期溝通活動等。
前述國信資管相關人士表示,在需求把握和產品創新端方面,國信資管將充分利用券商資管較為靈活、創新能力強的特點,綜合考量各類中小銀行背后的個人客戶、企業客戶對于期限、風險、收益等因素的不同訴求,把握市場機遇,實現投資者賺錢和銀行代銷規模增長的雙贏。
第一創業相關人士表示,公司將持續強化投研核心能力建設,加強人才儲備和培養;注重開發具有差異化競爭優勢的產品,成立了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整合債券系列產品,同時加強固收+和FOF(基金中的基金)產品的布局,探索場外衍生品、跨境資產、商品及另類資產在固收+產品中的策略和運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