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風暴迭起!
今天早盤,國債市場全線大跌,30年期國債期貨一度殺跌1%,10年期國債期貨一度殺跌近0.5%。銀行間利率債收益率全線走高,2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國債收益率均上行至少4bp,30年期收益率上行3bp。
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個交易日,國債出現走低行情。那么,國債數年的牛市是否就此終結?
有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國債市場的壓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監管層面,上周交易商協會的調查動作已經影響了多頭氣氛;二是供求關系,貨幣寬松政策對債券市場的預期支持,可能會因政府債券發行量的增加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
全線殺跌
國債市場的波動幅度明顯加大。8月12日,30年期國債期貨最大跌幅達到1%,而上兩個交易日的跌幅并未有這么大。10年期、5年期和2年期的國債期貨跌幅亦有增加。交易所債券市場國債跌幅居前,“24國債04”跌0.88%,“24特國01”跌0.71%,“23國債23”跌0.6%,“24特國02”跌0.5%。
今年3月,央行開始逐漸關注到長端利率的過快下行,并且多次提示長端風險。回顧此前債市的兩次回調,均圍繞央行推動國債二級市場交易展開,然而在供給始終未放量的背景下,“資產荒”格局依舊,債市利率在市場與央行的“博弈”中震蕩下行。
近期,國債市場跌幅逐漸加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8月7日,央行公告表示,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合理充裕水平,根據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的需求,8月7日逆回購操作量為零。同時,有2516.7億元逆回購到期,實現凈回籠2516.7億元。這是多年以來的首次停止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提供現金。
二是,8月8日,中國銀行(601988)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公告稱,近期,在交易商協會查處的案件中,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在國債交易中存在出借債券賬戶和利益輸送等違規情形,交易商協會已將部分嚴重違規機構移送中國人民銀行實施行政處罰,對于其他此類案件線索,交易商協會正在加緊調查處理。
三是,央行主管《金融時報》指出,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賬戶不得出租、出借或轉讓。有市場人士指出,賬戶出借方允許其他實體或個人使用其賬戶進行債券交易,通常涉及不合規的資金流動和潛在的利益輸送。
華泰證券認為,央行作為最終貸款人,本就具有穩定宏觀環境、降低市場波動的職責,且宏觀審慎管理核心就是平抑金融順周期波動。此外,本輪債市收益率的管控效果也關乎貨幣當局的公信力。調控如果想要有效,一定要改變債市的供求關系或者基本面、貨幣政策預期。如果還是不能起到作用,會有哪些補充工具?一是直接收緊資金面。二是央行借入國債賣出,這一措施既能回籠流動性,又增加了國債賣盤,對于債市收益率也會有直接影響,但顧慮較多。三是繼續對市場機構進行窗口指導,或者施加額外的監管手段。這一行為本質是抑制需求以及降低市場流動性,階段性的改變供求格局。
何處是底?
那么,國債市場長牛是否結束?何處又將是底部?
瑞銀全球財富管理亞洲資產配置主管吳春來表示,貨幣寬松政策對中國債券市場的預期支持,可能會因政府債券發行量的增加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中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目前約為2.37%,而一年前為3%。從長期來看,如果經濟確實繼續復蘇并且通脹開始回升,我們可能會看到收益率走高至2.5%。
華泰證券則表示,央行的本意也未必是大幅抬高利率水平,更多應該是避免形成單邊預期并不斷強化,基本面預期的改善才是根本。貨幣政策的根本職責是調控經濟增長與價格穩定。當前基本面仍處于波浪式運行的進程中,不支持央行出臺收縮性政策。后續更需關注基本面和財政動向,央行如果順勢操作、借力用力,政策效果將更明顯。
民生證券譚逸鳴則認為,“寬貨幣”先行之下,需等待進一步向“寬信用”轉化,債市仍未出現趨勢性逆轉,更多是階段性深度回調。當前交易盤情緒較為謹慎,一方面,上周資金面有所收斂,逆回購投放創階段性新低,或表明央行指導賣券引導曲線形態的同時,對于流動性也有所調控;另一方面,跨月后政府債供給未見大規模放量,8月下旬或將迎來政府債供給放量,也將形成一定擾動。月內或不一定迎來降準,也是為后續政策留有空間,相應的,10年期、30年期國債利率上行頂點按2.3%、2.5%來判斷,而階段性情緒點位按10年期國債2.25%來觀察。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