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IPO申報潮。
隨著6月份落幕,以上一年度12月31日為財務數據基準日的IPO申報告一段落。單月滬深北交易所合計受理僅30家IPO企業,相比去年同期下滑明顯。
其中,北交所成為擬上市企業的主流選擇,6月共有28家獲得受理,占比超過九成。
今年以來為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監管層出臺多項措施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質量、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方責任。
在IPO收縮的背景下,頭部券商優勢不及以往。根據記者統計上半年受理的32家IPO企業,中小券商表現更優,這也與中小證券公司此前長期布局北交所業務有關。中信證券(600030)、中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IPO項目“零受理”。
6月IPO申報降溫
今年6月IPO申報潮十分清淡。根據記者對滬深北三地交易所受理情況進行統計,當月合計僅有30家IPO企業獲得受理,相比去年同期的246家同比減少88%。
其中,滬深交易所各受理1家,分別為科創板IPO企業泰金新能、深市主板IPO企業中國鈾業。
北交所6月共受理28家,是三地交易所中受理IPO家數最多的市場,但相比去年6月受理60家而言“腰斬”。從北交所受理的企業利潤規模來看,有2家企業2023年扣非凈利潤規模低于4000萬元;16家企業在4000萬—6000萬元區間。另有2家扣非凈利潤規模上億元,分別為錦華新材(1.73億元)、德芯科技(1.26億元)。
6月IPO申報潮之所以受到市場關注,主要因為每年多數IPO企業選擇以上一年度12月31日為基準日申報材料,需在6月底之前完成申報。這導致每年6月是IPO傳統申報高峰期。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6月僅30家的受理家數屬預期之內。根據記者此前采訪,談及對6月IPO申報家數的預判,投行圈內普遍認為不足50家。
至此,今年上半年IPO市場新增受理32家,相比去年同期590家的受理數量大幅下滑。
華南一家大型券商保代向記者坦承,很多項目組基本不敢報材料,一方面儲備的項目不算“拔尖”,另一方面申報的項目可能會面臨現場檢查。
根據4月新修訂的《中國證監會隨機抽查事項清單》,為擴大對在審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現場檢查覆蓋面等要求,監管將首發企業隨機抽取檢查的比例由5%大幅提升至20%。此外,監管相應提高問題導向現場檢查和交易所現場督導的比例,調整后,現場檢查和督導整體比例將不低于三分之一。
頭部券商優勢未能體現
在嚴監管背景下,IPO項目獲得受理不是易事。根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今年上半年獲得受理的32家企業,涉及保薦機構共有19家。從保薦機構分布情況看,頭部券商優勢不在,中小券商可能有“逆襲”機會。
具體來看,國投證券上半年有5家IPO企業獲得受理,排名第一;東吳證券(601555)以4家IPO企業緊跟其后。
中信建投證券上半年有3家IPO企業排名第三。不過該大型券商有兩單項目值得關注。今年上半年內滬深交易所各受理的唯一家IPO企業,均由中信建投(601066)保薦。
此外,東方承銷保薦、東興證券(601198)、廣發證券(000776)、國泰君安(601211)在今年上半年各有2家IPO獲得受理。
而頭部券商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罕見“零受理”。不過該兩家頭部券商仍有“彈藥”儲備。根據券商中國記者截至6月20日對IPO輔導企業的統計,狀態顯示“輔導工作完成”或“輔導驗收”的企業中,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分別有IPO項目7家、5家,在業內排名前五。
今年北交所成為IPO企業主要選擇的上市地,在多名業內人士看來,北交所業務是券商布局發力的重點。一家券商頭部券商投行人士判斷認為,北交所還處于擴容窗口期,投行應抓緊機遇,同時也要重視擬上市企業質量。
全市場約400家待審
6月末交易所不僅迎來IPO企業的申報,也對不少此前“中止審核”的企業進行狀態更新。
記者注意到,近百家此前因未更新財報數據而“中止審核”的IPO企業已陸續完成2023年財務數據更新工作。交易所有關負責人表示,臨近6月底,大部分在審企業已完成財務數據更新,交易所按照規則恢復了這些企業的審核工作。還有少部分企業提交了撤回申請或未提交財務數據更新文件,交易所將按照規則規定履行終止審核相關程序,后續將陸續對外發布終止審核決定。
對于恢復審核的首發企業,交易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嚴格落實“1+N”政策文件的相關要求,依法依規開展審核工作,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根據記者統計,截至6月30日,滬深北三地交易所合計有407家IPO企業在排隊。其中深交所的排隊企業家數相對較多,共有183家;北交所有114家;上交所則有110家。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