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李海顏)2023年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成績單”披露。近日,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以下簡稱“銀登中心”)發布《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年度報告(2023年)》(以下簡稱《報告》)披露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情況,從數據來看,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成效顯著,試點業務機構、賬戶持續擴容,業務規模實現大幅攀升。
根據《報告》,截至2023年底,共有266家機構在銀登中心開立883個業務賬戶,其中第二批試點機構共開立226個試點業務賬戶。試點業務規模在2023年實現大幅攀升,全年掛牌710單,未償本息合計1529.84億元,同比上升234.97%;成交553單,未償本息合計1193.69億元,同比增長222.68%,平均本金回收率23.71%,平均折扣率15.21%。
據了解,不良貸款轉讓試點工作自2021年正式開啟,這使得銀行單戶對公不良貸款轉讓和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得以“破冰”。不過彼時試點機構較為有限,首批參與試點的銀行僅是6家國有大型銀行和12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隨著2022年12月30日第二批不良貸款轉讓試點開啟,注冊地位于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河南、廣東、甘肅的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中小銀行機構也納入試點機構范圍。
中小金融機構積極響應試點政策,優化結構、輕裝上陣。《報告》顯示,2023年全年共有7個試點省市的8家城市商業銀行和28家農村中小銀行機構成功落地不良貸款轉讓業務,累計成交109單,未償本息合計82.1億元。
從整體不良貸款轉讓情況來看,對公不良貸款轉讓業務方面,《報告》顯示,2023年,單戶對公業務成交量穩步增長,累計掛牌248單,成交163單,對應不良貸款163戶、430筆,未償本金合計176.59億元,未償本息合計228.31億元,同比增長17.55%。
其中,國有控股大型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對公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市場投放規模較大。第一批試點機構中國有控股大型銀行轉出48單,未償本息合計107.84億元,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轉出52單,未償本息合計62.35億元。第二批試點機構積極響應試點政策,全年共轉出單戶對公業務63單,未償本息合計58.12億元,其中政策性銀行轉出6單,未償本息合計18.18億元,城市商業銀行轉出46單,未償本息合計30.54億元,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轉出9單,未償本息合計4.03億元,金融租賃公司轉出2單,未償本息合計5.37億元。
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發展迅猛。《報告》指出,2023年,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成交量大幅增長,累計掛牌462單,成交390單,對應不良貸款約279.89萬戶、342.14萬筆,未償本金合計621.91億元,未償本息合計965.38億元,同比增長449.43%。
其中,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市場投放規模較大,未償本息合計占比94.92%,其中9家全國性股份制銀行轉出311單,未償本息合計732.65億元,未償本息占比75.89%;10家消費金融公司轉出14單,未償本息合計183.71億元,未償本息占比19.03%。
信用卡透支類資產占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比重顯著提升,資產類型分布日益均衡。《報告》顯示,2023年信用卡透支類資產在批量個人業務未償本息總額中占比由2022年的2.05%大幅提升至39.15%。此外個人消費貸款、個人經營類貸款轉出未償本息占比分別為43.26%、17.56%。
根據2024年一季度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統計,報告期內,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業務公告掛牌65單,業務規模同比增長35.79%至158.6億元;成交53單,業務規模同比增長134.28%至148.3億元。
“不良貸款轉讓試點機構擴圍,2023年對公不良貸款交易規模保持較快增長,個人不良貸款市場增長迅猛,整體看不良貸款供給增長,需求熱情釋放,市場活躍度提升。”光大銀行(601818)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認為,2024年預計不良貸款市場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主要是對公、個貸業務增長,商業銀行與消費公司不良處置需求增長,尤其是部分中小機構需要拓展不良貸款處置渠道,此外國內出臺相關政策,有助于保障不良貸款市場規范健康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