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城市高質量發展,青島金融業從未如今天這般備受期待與厚望。
從2月初舉行的金融機構助力青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到時隔兩個月之后的市委金融工作會議,都傳遞出一個鮮明的導向,青島金融機構要將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重大國家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聚力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金融需求。
在一浪高過一浪,用“金融活水”激蕩高質量發展“一池春水”的大潮中,青島農商銀行的身影越來越清晰而堅定。
一個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生動場景,一項項從不可能到可能的突破,一條條務實的舉措,都在勾勒出這家地方法人銀行立足支農支小市場定位,以“規范化、專業化、數字化、差異化”為工作要求,不斷強化制度建設、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服務模式,成為全市金融機構精準滴灌“三農”、小微企業的主力軍的努力與執著。
數據是最好的詮釋。
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23年末,青島農商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579.33億元,占全市涉農貸款余額的12%;小微貸款余額為1204.53億元,占全市小微貸款余額的15.90%;剔除重復部分,涉農、小微貸款余額合計超1400億元;對全市實體貸款余額突破2486億元,增量超過135億元。
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方面,青島農商銀行2023年普惠小微貸款加權利率較2022年下降46個BP(基點),為小微企業節省利息支出超2億元。
在對城市貢獻度方面,青島農商銀行更是可圈可點,自改制以來至2023年末的十多年間,累計繳納各項稅收146億元。
青島農商銀行2023年以來支持實體經濟工作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監管部門的高度認可,先后獲得青島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信貸業務競賽優秀銀行、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指標貢獻單位、中國金融機構金牌榜——金龍獎,連續九次被監管部門評選為“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先進單位”。
在“新農商之路”上穩健疾行,青島農商銀行正在與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座城市相互成就!
加速攀“新”逐“綠”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二者共生共榮。金融業能不能發展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融入和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要求,中小金融機構要“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
圍繞區域市場的國家戰略部署和經濟發展規劃,聚焦主責主業深耕細作是地方法人銀行不可或缺的“基因”。
正緣于此,青島農商銀行認真貫徹“精準有力”的調控要求,主動融入重大戰略和地方產業規劃,圍繞青島市24條產業鏈,列出清單、逐一對接,其中,對24條重點產業鏈鏈主新增貸款超78億元;對西海岸電子信息園等33個重點項目新增貸款超62億元;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突破1000家,貸款余額突破93億元;支持科教類企業貸款余額118億元、文旅產業貸款余額167億元、衛生產業貸款余額17億元。
青島某文具有限公司是一家起源于城陽本土的專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該企業處于持續增長階段,市場需求加大,亟需擴大規模。青島農商銀行城陽支行在了解該公司情況后,為其打造專屬的高新技術企業授信方案,為該企業發放貸款2000余萬元,為企業送去溫暖的春風,在城陽支行的大力幫助下,該企業在年銷售總額突破1.16億元。
在資金緊缺時刻,青島某電力設備公司也得到了青島農商銀行的資金支持。受宏觀因素影響,該電力設備公司收入大幅下降,生產經營難以為繼。青島農商銀行膠州支行知曉情況后,立即為其量身定制融資方案,發放600萬元“專精特新信用貸”。
這兩個案例,只是青島農商銀行精準支持先進制造企業的縮影。該行持續幫助制造業企業解決經營難題,助力企業發展壯大。
將“知識產權”變現,成為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農商策”。2023年青島農商銀行推出新的“專利權質押保險貸款”,旨在為科技企業提供更廣闊的融資途徑。截至目前,已成功辦理了28筆此類貸款,總額達9840萬元。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青島農商銀行圍繞青島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國家碳達峰試點城市、西海岸新區投融資試點建設,發揮綠色信貸推動綠色發展的金融主力軍作用,加大綠色信貸投放力度。2023年,青島農商銀行綠色貸款較年初凈增投放超過3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50%,綠色貸款余額達到108億元,余額、增量、增速均創歷史新高。服務綠色行業相關中小微企業占全行服務中小微企業總數的75%,實現了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
點亮普惠之光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普惠金融是其中一條溫暖的支脈。
一直以來,從各級政府到監管部門,都把加大對民營和中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服務,視作地方法人銀行穩健運行發展的重要評價指標。
呼應城市之策與監管導向,青島農商銀行堅守定位、專注主業、深耕本地市場,扎實打造“標準化、體系化、規范化、數字化”的普惠金融模式,不但探索出了很多有特色、有成效的做法,也為自身優化業務結構、厚植發展土壤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成為青島上萬家小微企業發展的堅實金融“后盾”。
今年1月以來,青島農商銀行針對漁業經營戶創新推出的“藍海漁業貸”就讓10余戶“漁老大”獲得貸款2000余萬元,嶗山區水產商會會長曲知悟說,有了這批資金,漁業經營戶可以擴大生產,讓青島人的餐桌更加豐盛。
“藍海漁業貸”是青島首個為漁業經營業戶量身打造的產品,聚焦漁業經營戶的現金流、產業鏈,弱化傳統的抵押要求,把賬款回流等作為貸款評判的依據,執行“一船一額度,一戶一授信”。
自2023年起,青島農商銀行經常推出類似于“藍海漁業貸”這樣服務于“三農”、小微企業,持續創新的普惠金融產品。
2023年8月,青島農商銀行與青島融資再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合作,成功落地青島首筆“政銀擔匯率保”業務,該項業務可有效降低外貿小微企業的財務成本,對鼓勵外貿企業運用匯率避險工具提升匯率管理水平,實現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2023年7月,青島農商銀行通過國家外管局跨境金融服務平臺項下中歐班列“齊魯號”倉單融資應用場景,為上合示范區青島歐順航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提供基于電子倉單質押的融資貸款10萬元,這是山東省首筆該業務場景下的倉單融資業務;2023年3月,青島農商銀行辦理了全省地方法人銀行首筆“銀企融資對接”應用場景業務……
高效為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也是青島農商銀行的追求。某實業公司是一家從事模具、塑料制品和包裝制品的制造企業,與海信、澳柯瑪及海爾等大型制造業企業為常年合作伙伴。2023年,該公司因短期資金周轉困難,關鍵時刻青島農商銀行嶗山支行及時伸出援手,依托信用貸款產品,3天完成貸款發放,向該公司辦理綜合授信500萬元,并發放300萬元貸款,解了其燃眉之急。
深耕數智支農
支“農”,青島農商銀行在當地是不庸質疑的主力軍。
2023年以來,青島農商銀行進一步明確了打造“實體服務標桿”“鄉村振興標桿”等九大標桿戰略方向。不斷建設高效便捷的服務體系,致力于打通農村綜合服務“最后一公里”。
青島農商銀行注重通過數字化轉型推動提升“數智支農”能力。2023年以來,該行圍繞政務、醫療、交通、三農等生產生活場景,按照“重點項目牽引,常規項目推進”原則,完成“芯養貸”“房抵貸”、無紙化開戶、視頻銀行等44個數字化轉型重點項目、35個常規項目投產上線,新增發明專利3項、軟件著作權4項,實現客戶服務體驗、網點產出效能、業務運營效率、協同聯動能力的全面提升。
針對涉農貸款抵質押物缺乏等環節,圍繞“鄉村振興+數字金融”,將“奶牛”變成“資產牛”,青島農商銀行推出“芯養貸”產品。截至目前,“芯養貸”已發放4500萬元。
“芯養貸”不僅盤活了養殖企業的生物資產,還有效幫助養殖企業解決融資問題,同時也提高了銀行的貸后檢查效率,在助力畜牧養殖業數字化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數字化手段加持下,青島農商銀行持續開展“整村授信”,充分發揮了人員、渠道及線上線下融合優勢,重點圍繞青島十大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開展集中授信。
圍繞青島西海岸新區鄉村綠色旅游和特色種植、嶗山區茶產業綠色食品、即墨區現代種業、平度市和萊西市優質糧油、果蔬農產品綠色加工等當地鄉村振興特色產業,青島農商銀行打造綠色貸款“一行一品”、“一域一品”。
此外,通過搭建“總、分、支”三級聯動的普惠金融組織架構,青島農商銀行高標準打造“信貸工廠”,不斷加強產品創新和流程優化,以標準化、集約化流程服務“三農”客戶,提升服務質效。至2023年末,服務“三農”客戶6萬戶,涉農貸款余額579.33億元。
2023年10月,青島農商銀行平度支行在同和街道華里村發放土地流轉支持貸款18萬元,流轉同和街道辦事處新華里村35戶村民土地161.58畝,主要用于種植糧食作物。全市首筆“土地托管”貸款由此破冰,有效整合農村土地資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金融“活水”支持。
正如青島農商銀行日前對外表示的,經過一年多的固本強基工作,該行逐步走出了一條符合市場特點的新農商發展之路,包括著力培育新時代農商銀行價值觀,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宗旨,堅持“支農支小”為主的市場定位,堅持規范化、專業化、數字化、差異化的發展方向等,這條新農商發展之路,是實現青島農商銀行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正在新農商之路上穩健疾行的青島農商銀行,必將帶給這座城市更多的精彩。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