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州農商銀行發布2023年度業績報告,截至2023年末,該集團總資產突破1.3萬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81.54億元。同步發布的“三農”金融服務報告顯示,報告期內,該行涉農貸款余額454.97億元,同比增長4.74%,占廣州地區涉農貸款的10.5%;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05.22億元,同比增長25.12%;累計運用人行支農再貸款29.21億元,對應涉農貸款投放73.20億元,惠及近千戶農戶農企。在人民銀行牽頭開展的“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中,該行連續3年獲評廣州地區“優秀”稱號,繼續保持“三農”金融服務區域市場領先地位。
一、做強農業金融,支持農業現代化產業發展
年報顯示,廣州農商銀行聚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重點區域、重點鏈條、重點主體提供一體化金融服務,大力支持都市農業產業鏈、海洋牧場、穩產保供、預制菜等領域,助力農業龍頭企業、“菜籃子”企業等重點企業快速發展。
廣州農商銀行充分摸查本地客戶的金融需求,突出對農產品穩產保供、農業產業現代化等重點領域的授信支持導向,強化金融支撐力度。年報顯示,該行與市農業農村局開展戰略合作,建立涉農信息對接共享機制,截至2023年末,農產品穩產保供企業貸款余額12.84億元,同比增長24.55%。此外,各級農業龍頭企業貸款余額50.23億元,同比增長12.89%;市現代農業產業鏈名單客戶貸款余額21.87億元,同比增長14.39%。
針對廣州地區農業特色產業眾多、需求各異等特點,廣州農商銀行推出一系列特色金融產品,推動當地特色產業現代化發展。例如,面向花都區盆景種植業推出“美麗鄉村盆景貸”,面向從化區花卉種植業推出“花卉種植貸”,滿足特色農業的融資需求。圍繞南沙全面建設“藍色糧倉”部署,以及水產品流通、加工、漁港建設、水產種業等項目建設,該行創新推出“水產養殖貸”批量授信模式,完成南沙捕撈漁船專屬授信方案,主動對接南沙漁業產業園,為各項目量身定制產供銷一條鏈服務方案,支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年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水產養殖貸”在沙萬頃沙鎮投放貸款超8000萬元,海洋牧場貸款余額近34億元,共支持261戶農企及農戶。
二、做優農村金融,打造金融支持和美鄉村新路徑
做優農村金融,激活農村經濟內生動力,是金融助力“百千萬工程”的重要課題。2023年,廣州農商銀行響應農村地區多樣化的融資需求,積極構建特色金融產品服務體系,促進農村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以金融活水潤澤“百千萬工程”。
該行積極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推出“工業物業支持貸”“園融貸”等專屬信貸產品,支持廣州花都、增城、從化等區域的村鎮工業集聚區升級改造項目;研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并在全市落地首筆業務,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和股東擔保的綜合擔保方式,突破抵押物價值評估、登記確權等核心難題;推出集體建設用地“信用貸”“項目貸”,突破農村產權無法抵押難題。
為支持農村特色產業發展,該行大力開展“整村授信”業務,擴大農村信用建檔評級范圍,服務“一村一品,一鎮一業”專業村鎮。年報顯示,該行“整村授信”業務新增投放貸款15億元,同時,聯合人民銀行從化支行助力打造禾倉村“廣東省整村授信信用村”,授信總額度8000萬元,實際用信金額1610萬元。
該行還打造特色授信產品“民宿貸”,向從化生態設計小鎮、增城森林海等鄉村文旅項目提供授信支持,助力農文旅融合發展,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年報顯示,2023年該行投向民宿行業貸款余額1.48億元,增速16.82%。
三、堅持為民初心,打通鄉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2023年,廣州農商銀行牢記金融改善民生服務初心,從助力村民資產增值、服務下沉加強鄉村金融渠道建設等方面,打通鄉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將金融服務送入鄉村千家萬戶。
該行進一步豐富村民存款、理財、貸款等產品,發行村民專享理財產品,針對有穩定收入來源的農戶打造消費e貸等產品,為村民資產增值提供產品支撐,滿足村民多樣化融資需求。
在鄉村金融渠道建設方面,該行在全市設立565家分支機構、141家農村金融服務站,網點金融覆蓋面居全市之首,基礎金融服務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同時,強化人才配置,推動服務下沉,將金融服務延伸至田間地頭“最后一公里”。
為提升村居金融服務水平,廣州農商銀行依托網點資源優勢,在廣州村社區域投放103臺銀政一體機,為1302個村社提供服務。此外,與黃埔區社保中心共同打造黃埔區首家“社保+金融”的主題銀行,持續推進白云區人和鎮、從化區江埔街道、從化區街口街道三項移動支付便民工程建設,拓展移動支付范圍,滿足村民多樣化的政務服務和金融服務需求。
大道如砥,行者無疆。廣州農商銀行將堅決履行服務“三農”職責使命,強化責任擔當,以更大力度推出更實舉措、更優惠政策,持續深化在鄉村振興領域的金融服務質效,在服務“百千萬工程”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為扎實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