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重慶舉辦的消費金融高峰論壇上,發布了消費金融行業的首份負責任標準。該標準是由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課題組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課題組共同撰寫的。
據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介紹,課題組將“負責任的消費金融”標準分為5個主題及多個指標,5個主題分別為社會與環境、消費者保護、消費者促進與提升、數字金融業務風險管理、合作方管理。“在如今促消費的大背景下,機構與消費者的金融健康尤其需要關注,標準也從適當性管理、負責任的營銷等維度提供指引。”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課題組負責人表示,從長遠看,負責任的標準框架建立,可以在實踐中轉化成引導發展的方向,消費金融機構可以對照標準框架自律規范,共同探索應用、完善優化,比如增加消費者保護相關信息公開披露等。“這將有助于相關數據和信息的積累,未來可以形成具體的行為引導和評價體系,共同推動消費金融全行業的負責任發展。”
拓展消費者保護范圍
近年來,通過“負責任金融”來強化科技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倫理責任,成為金融管理部門關注的重點。2023年10月《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倡導負責任金融理念,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當前,我國消費金融業務數字化程度以及其中的生態體系比較復雜,意味著消費者保護問題更為復雜,比如不光有機構自身行為、定價的問題,還有對消費者合理借貸的引導問題,合作方管理以及過程中的數據安全問題等,都遠超出傳統消費金融業務關注的范圍。
課題組從調研中也看到,不少機構在消費者保護方面的更多精力,還停留在降低消費者投訴等層面。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許進也建議,要完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質量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曾剛認為,要做負責任的消費金融,不是簡單地消除和屏蔽所有的問題,而是通過引導各方的行為,持續完善消費者保護的市場環境,拓展消費者保護的范圍,提升消費者保護的質量。
首次納入社會與環境維度
據曾剛介紹,該標準主要圍繞消費金融服務提供者的行為導向,考慮到全球范圍內社會責任概念向ESG拓展升級的大趨勢,以及我國在當下發展階段中,消費金融在支持國家戰略中需要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狹義的“負責任金融”主要關注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基礎上,將環境、支持國家戰略因素等廣義的社會責任也納入自律框架,以此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首次納入的“社會與環境”維度,關注消費金融業務發展與宏觀經濟政策導向的一致性,當下聚焦在消費金融助力消費恢復、激發潛在需求上。近年來消費金融機構紛紛響應政策要求,通過增加面向消費的供給、降低費率等方式,積極參與促消費。
但同時如何兼顧機構和消費者的金融健康,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曾剛指出,在研究框架下,“負責任的消費金融”要關注包括過度負債、資金違規使用、結構失衡等問題,也從適當性管理、負責任的營銷、合作方管理等維度提供指引。
事實上,已有消費金融機構展開探索。以螞蟻消金為例,通過精準授信、限制場景、提供管理工具等組合拳,來確保資金真實流向消費,避免消費者滑向過度消費。嵌入場景的花唄分期免息已經成為千萬商家青睞的數字化營銷工具,提振銷售增長,釋放內需潛力。花唄上線全國首個理性消費管理工具“賬單助手”,提供賬單管理、花超提醒、還款建議等功能,引導用戶形成理性習慣,全國有約2.5億人正在使用,超1億為90后年輕人。
目前標準框架報告中,量化評價指數較少,更多以案例列舉來呈現機構實踐探索。據了解,這是因為課題組在實際研究中遇到了數據獲取的難點,一方面與我國消費金融機構發展歷史比較短、積累比較薄有關,另一方面,此前機構披露程度不同,標準不統一,數據橫向展示、比較、匯總都存在困難。
“標準發布只是一個起點,希望消費金融機構能在這些負責任的領域增加實踐,提高披露頻次,在未來過程中逐步完善。”曾剛說。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