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證監會明確表態,加強一、二級市場的逆周期調節。2024年以來,一級市場融資放緩態勢越發明顯。
一方面,證監會數次強調,嚴把IPO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嚴監管風暴下,多家企業撤回IPO申報材料。 Wind資訊數據統計顯示,截至2月25日,今年以來共有58家企業主動撤回IPO申請。另一方面,新股發行節奏放緩,2月26日至3月1日,本周新股零申購、零上市,是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以來,首次出現整個交易周無新股上市、無新股申購的情況。
58家撤回材料公司涉及30家保薦機構
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撤回材料的58家公司涉及30家保薦機構。其中,中信證券(600030)撤回材料IPO終止項目最多,達到8單。第二是中信建投(601066),為7單;中金公司撤回了5家,民生證券撤回4家;興業證券(601377)、中原證券(601375)、國金證券(600109)、東方證券(600958)承銷保薦、長江證券(000783)承銷保薦、五礦證券、開源證券、華泰聯合等主動撤回2家。
據記者了解,企業撤回材料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類:
一是在逆周期調節背景下,部分募資金額較高的國資項目撤回。如1月11日,上交所決定對中國航油主板IPO終止,原因是公司及保薦機構中信證券撤回申報材料。招股說明顯示,公司原擬募資16.3億元,公司控股股東為中國航油集團,實控人系國務院國資委。
二是經營環境發生變化,導致撤單。如2月22日,菲鵬生物撤回上市申請,其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值得一提的是,菲鵬生物2022年3月份就已經成功過會,并在2022年3月14日提交注冊。最終終止的原因之一是其業績在2020年至2022年新冠疫情期間爆發式增長,但2023年7月4日最后一版招股書中表示,預計公司2023年經營業績將出現大幅下滑。同時公司也未能在2023年12月31前如期披露最新一期財務數據。
三是多家撤回公司曾被監管問詢犀利問題。如2月6日,“認養一頭牛”主動撤回主板IPO申請,而在一年前認養一頭牛提交上市申請材料后,證監會曾對其下發問詢函,提出了包括涉嫌傳銷質疑、自有奶源建設、銷售費用高企等48個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2月9日,證監會官網發布消息稱,對上海思爾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IPO過程中欺詐發行違法行為作出行政處罰,思爾芯被處以400萬元罰款,時任相關人員也一并受罰。這是新《證券法》實施以來,首例提交申報材料后、未獲注冊前被證監會查辦的欺詐發行案件,引發了市場高度關注。
同時,證監會表態:“堅持‘申報即擔責’,對于涉嫌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發行人和中介機構即使撤回發行上市申請,也要一查到底”。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日前在與記者交流過程中表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PO申報撤回已經是“常態化撤回”,每家原因不一樣。有可能是公司業績下滑了;有可能是公司想換個板塊再申報;有可能是公司覺得排隊時間太長現在不是個好時機,不如先撤下來好好發展一段時間;也有可能是公司有問題在問詢中發現了。但是“撤材料不代表企業一定有問題。”
本周無新股申購新股上市 投行人很焦慮
此外,王驥躍還提到一個現象:“神奇的是,一方面二級市場對IPO存在反對情緒,另一方面又大比例打新、新股上市還在暴漲。”
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部分與新股上市放緩導致新股供給減少。
東方財富Choice金融終端數據顯示,2024年1月至今,滬深兩市上市新股數量僅有14只,網上超額認購倍數均超過千倍,美信科技網上超額認購倍數甚至近6000倍。
上市表現來看,有13只新股上市首日出現大漲,只有上海合晶上市首日下跌。上市首日漲幅最高的是諾瓦星云,首日漲幅高達202.62%。
從新股安排來看,本周(2月26日至3月1日),整整一周新股零申購、零上市。而上周(2月19日至2月23日),作為龍年A股首個交易周,沒有新股上市。下周一(3月4日),將有兩只新股(中創股份、美新科技)申購。
但二級市場新股上市放緩,又反過來使得IPO排隊時間越來越長,擬上市企業“堰塞湖”有越堆越高的趨勢。
Wind資訊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26日,滬深北三家交易所IPO排隊中走到“證監會注冊”階段的企業有27家,但整個排隊的IPO隊伍共有568家。另有不少企業還處于輔導備案階段。
當新股上市放緩后,對于券商投行而言,寒冬凜冽是切膚感受。
王驥躍對此直言不諱:“投行現在產能嚴重過剩,壓力肯定大。”
而據記者向某華東券商人士了解,對券商投行而言,輔導企業上市是分階段收費。如一家中小企業擬上北交所,行業慣例一般是股改收費50萬、輔導收費50萬、申報收費200萬,這是固定收費。到了上市成功,再收取保薦承銷費,其中保薦費用約為1500萬~2000萬,承銷收費則根據募資金額按比例收取。“也就是說,一個項目九成以上的收入要到上市階段才能獲得。如果不能上市,投行項目組大頭收入無法獲得,但人工成本、差旅費用相對剛性,投行人自然就很焦慮。”
這種焦慮感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也有所體現。當記者想與某頭部券商投行人士交流有關IPO撤回潮等問題時,他明確表示“這些問題從內心深處我不大愿意交流”。
券商投行:“申報即擔責”倒逼券商更重視早期執業質量,四點抓手應對新形勢新挑戰
每一次融資寒冬,也是券商投行修煉內功的時候。身處寒冬,券商投行也在反思,當資本市場發展對行業提出新要求后,作為從業者們應如何應對。
國金證券投行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了階段性收緊IPO和再融資的政策,在全面注冊制時代背景下,此次調控并非“一刀切”式的停擺,而是階段性地收緊。“與之前數次IPO停擺相比,本次調控是市場調控手段逐漸成熟的表現。在此背景下,券商投行應當順勢而為,積極應對新形勢、新變化。”
具體而言,他提出了四條新形勢下的券商投行發展新思路:
一是更加精準有力地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經濟高質量發展將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的支撐作用,在目前“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的政策背景下,券商投行應把業務重點進一步轉向符合國家戰略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向資本市場服務關鍵技術和“卡脖子”問題的體系研究,在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的大潮中尋找業務機會。把握好這個重點,就能很好適應創業板、科創板審核節奏的調整,也能把握北交所后續的發展大勢。
二是持續加強信息披露能力建設。
注冊制的核心是信息披露,這也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依據的基石,加強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直接關系到注冊制實施的效果。推動注冊制走深走實,就需要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持續加強信息披露能力建設,這雖是老生常談,但也是常談常新。加強信息披露能力建設是“走實”注冊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和主要抓手。
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強調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同時也要提升信息披露的主動性、針對性、有效性;這也要求我們持續加強投行從業人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和學習,不斷適應注冊制的新理念、新形勢、新要求,提升執業能力,從根本上保障項目質量,降低項目風險。
三是主動擁抱監管,加強與監管部門的溝通與合作。
有人面對近兩年來監管機構持續壓實中介機構責任的強監管、面對保薦業務持續較高的撤否率、面對階段性收緊IPO節奏的政策失去了信心和方向。“但我們認為在此走深走實新階段,更應該擁抱監管,密切關注監管政策的變化,如此才能盡快適應新形勢的變化,同時也應該主動加強合規管理,積極向監管部門反饋市場動態和行業問題,為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建議。”
四是基于自身優勢,走出一條差異化發展道路。
面對大型券商投行激烈競爭,對于中小券商投行而言,通過提升專業能力和服務優勢,構建精品投行與特色投行是一條康莊大道。
一方面專注于特定業務來建立優勢。精品投行更專注于某個行業領域或某項業務領域,因此往往在該細分領域中可以實現更深的產業理解和資源積累,掌握細分行業的垂直資源,培養其在細分行業領域或業務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基于自身優勢,進行差異化定位。中小券商可以在產業鏈布局、經營模式、產品開發、能力建設等方面進行差異化定位,與大型券商形成差異化,重點強化特定業務領域,打造適合自身的業務模式。
同時,對于近期IPO撤否較多的現象,該投行人士則表示,項目質量是投行業務的根本,應時刻強化執業質量,使風險管理能力成為展業生命線。
他指出,全面注冊制下,新股發行上市申報文件由“受理即擔責”調整為“申報即擔責”,進一步強化中介機構的“看門人”責任,對券商投行項目篩選、執業質量以及風險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監管機構強調增強信息披露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可讀性,投行三道防線,更加旗幟鮮明地注重執業過程的動態質量控制、更注重執業早期的質量控制。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