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召開“做好五篇大文章,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為主題的新聞發布會。江蘇銀行副行長羅鋒就如何利用大數據服務普惠小微業務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
羅鋒認為,小微企業具有面廣量大、用款短小頻急、差異化金融需求突出的特點,因此科技手段運用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各銀行機構都在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擴大小微企業服務覆蓋、提升服務效率,江蘇銀行也不例外。近年來,江蘇銀行將科技賦能、數字化轉型作為創新動力源,大力開展“智慧金融進化”工程,積極探索互聯網、大數據等創新應用,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數字化服務體系。
一是聚焦開放合作,構建數字化生態場景。江蘇銀行踐行開放理念,加大數字化場景建設,提升企業服務觸達。在外部生態場景構建方面,加大與智慧城市、數字政務等小微企業集聚的生態場景鏈接,融入地方征信大數據中心、人才云平臺等場景,形成多元化的金融服務生態。已和“我的南京”APP、徐州大數據等區域場景合作超25項,服務企業超萬戶。在自身生態場景建設方面,打造智慧開放的“隨e融”小程序、綜合服務的蘇銀金管家、政策資訊一體的人才百寶箱等小微數字服務平臺,推動數字金融服務向非傳統領域延伸。
二是聚焦企業需求,強化數字化產品適配。江蘇銀行在產品策略、模式、功能上深入打磨,努力提升服務匹配度。產品策略上,針對首貸戶、微貸戶、個體戶、新市民等群體,構建行業、區域、客群、行為等4大類20項69個立體式的策略模型,服務的精準性有效得到提升。在產品模式上,2015年首創銀稅互動產品“稅e融”,近期又升級打造“隨e貸”全線上產品,以后臺模型多元化代替產品多元化,極大地方便了小微客戶,支持小微企業超14萬戶、2500億元。在產品功能上,推動小微產品貸款期限、還款方式從“標準化”向“定制化”進行升級,通過靈活期限、輕松分期等方式提升企業的體驗感。
三是聚焦提速增效,推動數字化流程升級。江蘇銀行重塑流程,簡化操作,打通融資繁、融資慢的堵點。打造不出門體驗,企業只要在家中或辦公室,通過微信“掃一掃、拍一拍、說一說”,足不出戶即可完成身份認證、貸款申請、貸款簽約;打造不等待的體驗,在豐富完善自動審批模型基礎上,通過代碼瘦身、接口整合、進程合并等技術提升系統決策響應速度,不需等待即可知道貸款審批結果;打造不接觸體驗,創新小微Ⅱ類賬戶、移動擔保簽約、自動延期續貸等多種線上化功能,兩不見面就可實現用款續貸。
四是聚焦能力建設,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江蘇銀行加強智慧營銷、運營、風控能力建設,在降低小微服務成本中推動企業融資成本下降。聚力降低營銷成本,搭建畫像、商機與產品矩陣,實現產品服務智能推薦。構建“AI小微專員”與“員工客戶經理化、客戶客戶經理化”的MGM數字服務體系;聚力降低運營成本,推進機構全覆蓋、員工全流程、客戶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實現業務進展智能提醒、客戶情況動態跟蹤、系統功能敏捷迭代;聚力降低風險成本,運用企業經營、稅務、司法、賬戶及信用等多維數據,構建涵蓋準入、評級、審批、預警等10多類全流程風險模型矩陣、超1000項審批決策規則,實現閉環風控管理。
另外,羅鋒還在發布會上介紹了江蘇銀行小微金融服務的對象。羅鋒稱,江蘇地區的小微企業主要發展模式包括三種:一是鄉鎮集體企業改制轉型的小微民營企業模式;二是國家、省級開發區為代表的規劃引導型小微企業集群模式;三是衣食住行、農業農村等傳統型小微企業模式。
基于以上模式,江蘇銀行提出“向小走、向微沉、向新拓”的服務理念。一是堅持向小走。我們積極圍繞“小”的傳統市場,依托機構網點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擴大普惠客戶服務的“基本盤”。實施“主辦行”“權益體系”“陪伴成長”等計劃,創新開展“走萬企 提信心 優服務”“大走訪大調研”“拓客強基”等多項活動,形成有效渠道超800個,新服務小微客戶超15萬戶。二是持續向微沉。聚焦商業綜合體、專業市場、產業園區、社區等經濟和人群集聚區,開展了網格化、社區化經營。針對個體戶、新市民等微型群體,創新推出“特色市場+特色模型”個體工商戶經營模式及“特定客群+金融科技+專項機制”微e融,戶均貸款僅幾十萬元,筆均貸款差不多10萬元,超80%的均為信用類貸款。三是大力向新拓。緊跟科技自立自強戰略,圍繞江蘇16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及50條重點產業鏈(江蘇“1650”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小型微型創新主體,推出企業全周期、人才全方位、成果全覆蓋的“三全”金融服務體系,出臺投融貸、成長之星、高企貸、人才貸等全生命周期產品圖譜,助力科創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