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代末,幾家大銀行的倒閉幾乎使全球金融體系陷入癱瘓,監管機構將剩下的幾家最大的銀行認定為“太大而不能倒”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這些所謂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面臨著最嚴格的監管審查。如今,美國監管機構已經奠定了基礎,將這種監管水平擴大到對沖基金和資產管理公司等其他類型的金融公司。此舉顛覆了特朗普時代的指導方針,當時的指導方針使得給非銀行公司貼上類似的標簽變得困難得多。
1. 什么樣的公司“太大而不能倒”?
更清晰的標簽可能是“太大而不準倒”。政府認為這些公司規模龐大,相互關聯,任何一家的倒閉都可能對金融體系和整體經濟構成威脅。盡管這一標簽主要用于銀行,但理論上,它可以屬于任何類型的公司,只要其市場規模足夠大,可以延伸到全球金融體系。只有4家非銀行金融公司被美國政府貼上了“系統重要性”的標簽——美國國際集團、通用電氣資本、保德信金融和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但這些公司的標簽現已被取消。
2. 這樣的公司需要做什么?
被稱為G-SIB的八家大型美國銀行——美國銀行(BAC.US)、紐約梅隆銀行(BK.US)、花旗集團(C.US)、高盛(GS.US)、摩根大通(JPM.US)、摩根士丹利(MS.US)、道富銀行(STT.US)和富國銀行(WFC.US)——受到美聯儲的直接監督,并需滿足昂貴的合規要求,包括向監管機構披露大量數據。它們還必須持有更多資本以緩沖損失,并在壓力測試和縮減計劃方面承受最嚴格的要求。美國金融穩定監督委員會(FSOC)是拜登政府最高金融監管機構組成的一個小組,由美國財政部長耶倫領導,該委員會去年11月制定了一個程序,從該委員會考慮將其列入名單的公司收集大量信息。
3. 還有哪些公司會得到這個標簽,為什么?
盡管FSOC正在簡化將一家非銀行機構認定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機構的程序,但它還沒有確定有哪家機構可以獲得這一標簽。對沖基金、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非銀行抵押貸款公司、共同基金,甚至金融科技公司都擔心自己可能會被貼上該標簽。在拜登執政期間,官員們曾表示,不可預見的風險可能潛伏著,因為占主導地位的非銀行機構占據了更多的市場份額,而它們與傳統貸款機構的關系也變得更加復雜。
4. 是否有跡象表明該標簽限制了風險?
該標簽的支持者表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加強的監管有助于避免另一場危機,并限制了市場波動的傳染。然而,批評者認為,這種地位實際上造成了一種“道德風險”——或者說降低了規避風險的動機——因為企業認為它們可以指望政府保護它們免受損失。在美國監管機構準備在2023年底宣布給非銀行機構貼上該標簽的新框架之際,貝萊德、富達投資和先鋒集團等一系列行業團體和金融巨頭反對這些計劃。其中一個論點是,這些計劃是不必要的,而且負擔沉重。
5. 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一場大規模的法律斗爭。根據FSOC的計劃,指定一家公司為系統重要性機構的過程將分為幾個階段,包括監管機構的多次投票。即使在加速的時間框架下,根據以往的努力,任何指定決定都可能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一家公司最終被認定具有系統重要性,它很可能會在法庭上對這一認定提出質疑。大都會人壽在奧巴馬執政期間成功做到了這一點。此外,如果共和黨人在2024年入主白宮,新政府可能會再次改弦易轍,并表示監管機構應該關注整個體系的風險,而不是單獨針對個別公司。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主席、北卡羅來納州共和黨人Patrick McHenry在6月份表示,向非銀行機構擴張可能“對我們的金融體系造成嚴重的監管后果”。共和黨政府還可以通過要求監管機構在指定非銀行機構之前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來減緩這一進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