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交通銀行主辦的第五屆上海金融科技國際論壇“科技融合、創新共贏:生成式AI賦能金融科技創新”平行論壇成功舉行。
交通銀行副行長、首席信息官錢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謝文瀾出席論壇并致辭。來自金融監管機構、高校、金融同業機構、科技企業、咨詢研究機構等單位的領導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金融科技前沿技術的發展動態、實踐機遇與倫理挑戰。
錢斌表示,人工智能涌現出新效能,為金融領域創新發展開辟了新手段、新賽道。廣闊的應用空間與噴薄而出的新技術,將極大激發數字經濟時代的創新與創造,更好推動數字金融迭變向新、智慧變革,為金融業在優化客戶體驗、實現精準觸達、提升運營效率、防范業務風險等方面提供新范式、新思路、新動能。作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交通銀行(601328)持續關注并積極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復旦、華為、科大訊飛(002230)等共建聯合創新實驗室,推進大模型及算力集群等先進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落地應用。錢斌在致辭最后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科技融合,構建人工智能大模型金融應用產業生態;二是以人為本,培養人工智能領域專業人才,推動上海金融科技人才高地建設;三是要守正創新,關注人工智能的倫理建設,建設可信、安全、公平的人工智能金融應用。
謝文瀾指出,金融業是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重要行業之一,全球金融行業正在積極探索應用場景。AI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場景應用的緊密結合、與服務創新的持續融合,將在金融行業激發更耀眼的創新之光。對此,謝文瀾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推進基礎技術平臺建設;二是強化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技術的研發;三是要建設開放共享生態。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多位嘉賓分別從各自專業角度闡述了生成式AI賦能金融科技創新之道。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認為對大模型在銀行應用應持有審慎態度。大模型在銀行業落地應當具備三個條件,第一是技術成熟度,第二是政策支持,第三是應用場景。
平安集團首席科學家肖京認為大模型未來有四個方面發展趨勢:從單模態到多模態,再到智能體、GPTs;從通用開放域或助手型服務,到金融、醫療等專業垂域;風險管理從黑盒AI,到可信AI;模型本身從大模型記憶,到記憶加演繹推理。
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魏凱認為,大模型推動著人工智能技術進入發展新范式,在規模可擴展性、多任務適用性、復雜推理能力、知識吸收能力等四個方面表現出顯著不同。他從部署方式、實施路徑、技術路線和應用模式等十個維度,對大模型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做了深度觀察,并提出要用工程化思想和方法,破解人工智能應用挑戰,為AI大規模落地做好準備。
IDEA研究院執行院長、AI金融與深度學習首席科學家郭健指出大模型與以知識圖譜為代表的知識工程相融合,將顯著提升大模型的推理深度、知識更新效率和知識追溯與可解釋能力。其中,IDEA提出的思維圖譜Think-on-graph技術力求克服當前大模型普遍存在的“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幻覺問題,在金融場景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百度副總裁陳一凡闡述了工程化大模型金融原生應用 “4+2”落地實踐,認為安全運營是金融大模型的重要思考;數據是金融大模型原生應用的基石,數據飛輪至關重要;通過大模型平臺工具鏈體系打通應用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圓桌討論環節中,五位嘉賓—奧緯企業管理咨詢董事合伙人鄭莉娟,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王資凱,騰訊云副總裁、騰訊云智能解決方案負責人王麒,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石璞玉,交通銀行軟件開發中心副總經理韓靜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階段、應用前景、生態共建和用戶體驗等熱點話題展開了精彩討論,激發了智慧火花,碰撞出諸多前瞻性的新觀點。
交通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交行將進一步深入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對標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將數字化轉型作為戰略轉型的關鍵突破口,將人工智能打造為交行新名片,驅動業務和技術融合創新,為廣大客戶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金融服務,為新時代金融高質量發展貢獻交行力量。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