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廖蒙)11月30日,在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數字金融聯合宣傳年主辦的“數字化轉型前瞻 第十九屆(2023)數字金融聯合宣傳年年度活動”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金融學講席教授張曉燕發表《大語言模型在銀行數字化轉型中的應用》主旨演講。
張曉燕談到,大語言模型雖然出現的時間較短,但正在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產生積極和深遠的影響。首先是大語言模型帶來全球經濟生產效率的提升,助力經濟增長;其次是推動就業市場更迭,高盛預計全球超過3億個崗位將受到大語言模型沖擊,但求職者也可以考慮轉向由大語言模型產生的新崗位就業。
張曉燕指出,金融行業是信息和數據密集行業,因此大語言模型對金融行業的潛在影響巨大。首先,金融行業需要處理海量文本信息,大語言模型有助于分析和提取新聞媒體、研究報告、財務報表、企業公告、政府政策等文本信息中的價值;其次,金融信息具有強時效性,大語言模型可以做出秒級分析并提出建議。
此外,張曉燕強調,銀行業大語言模型落地同樣面臨很多風險和挑戰,需要行業高度警醒和重視。比如大語言模型可能導致銀行機密數據和客戶隱私泄露。并且大語言模型在銀行業中的應用也面臨監管風險,各國對于大語言模型的監管態度目前分歧較大,也有觀點認為人工智能,包括大語言模型的應用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金融系統性大風險的爆發點。因此張曉燕建議,為了規范大語言模型在銀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希望相關監管部門及時制定規章制度,指引行業健康發展。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