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銀行股權密集出現在網絡拍賣平臺,其中不乏一些上市銀行,不過從拍賣結果來看仍不理想。11月21日,江西銀行8000萬股股權在資產交易平臺上流拍,總價值約2.33億元。
隨即,11月22日上午10時,上述8000萬股股權進行第二次拍賣,即使二拍價格相較于第一次的起始價打了八折,但依舊無人問津。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中小銀行股權拍賣之路并不順利,折價、流拍的現象頻繁出現。業內人士指出,股權流拍與銀行自身的資產質量、定價水平以及資本戰略等因素有很大的關系。由于中小銀行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經營效益不佳,因此股權拍賣過程中時常出現打折、流拍的情況。
起始價比股價高四倍
根據詳情頁面,11月20日,贛州銀行南昌分行在阿里資產處置平臺進行轉讓競賣,欲將持有的江西銀行8000萬股股權以?約2.33億元、折合每股約2.91元的價格轉讓,競價周期為1天。
不過,這場拍賣以無人出價、競價失敗而告終。
公開資料顯示,江西銀行前身為南昌商業銀行。2015年12月,原銀監會批復南昌銀行吸收合并景德鎮市商業銀行,2015年12月15日更名為江西銀行,于2018年在港交所上市。
赴港上市以來,該行股價整體呈下跌態勢。有意思的是,截至11月21日港股收盤,江西銀行股票價格為0.77港元/股,而此次起始價格卻高達每股2.91元。
藍鯨財經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江西銀行股權多次出現在拍賣平臺,而上述8000萬股股權也并非首次拍賣。
查閱阿里資產交易平臺可以發現,上述8000萬股股權曾在今年1月被拆分成9筆“上架”,但最終均因無人出價而流拍,彼時價格為每股3.63元。
為何拍賣價格比股價高出如此之多?一位股票交易員向藍鯨財經記者指出,港股估值普遍比資產價格低,并且港股的銀行股大部分是破凈狀態,所以不能完全以港股價格來對比。不過,該交易員補充道,此次拍賣價格還是相對較高,難以有人接手。
藍鯨財經記者致電詳情頁面上贛州銀行方的咨詢電話,該行相關人員解釋稱,此次轉讓的江西銀行股權系贛州銀行的抵債資產,與港股不同,該股權是江西銀行的原始股,定價與二級市場的價格不一致。此外,他表示,如果轉讓不成功,后續可能會繼續折價掛拍。
與預期一致,11月22日上午10時起,上述8000萬股股權再次進行拍賣,此次的價格相較于21日的起始價打了八折,為1.86億元,折合約2.33元/股,但目前僅引來54次圍觀,無一人報名。
合規頑疾與業績壓力并存
遭遇股權“流拍”的江西銀行資質如何?
從2023年中報可知,該行業績壓力并不小。今年上半年,江西銀行實現營業收入53.99億元,同比減少14.55%;歸屬于本行股東的凈利潤12.02億元,同比減少6.21%。截至今年6月末,該行資產總額5386.44億元。
報告期內,江西銀行實現利息凈收入人民幣44.8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人民幣1.40億元,下降3.03%。其中,實現利息收入人民幣99.22億元,較上年同期減少人民幣4.29億元,下降4.14%。
盡管今年上半年該行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但仍高于行業平均水平。截至報告期末,江西銀行不良貸款總額人民幣71.77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3.96億元,增長5.83%;不良貸款率2.17%,較上年末下降0.01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8.65%,比上年末上升10.60個百分點。
除了業績壓力,該行內控問題也頻頻顯現。僅在今年,江西銀行就被罰款近千萬元。
6月2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公布多張罰單,劍指江西銀行的多項違法違規行為,包括貸前調查不到位、集團客戶未統一授信、減少審批程序進行授信等,共被罰沒130萬元。
6月21日,原江西銀保監局公布一張關于江西銀行810萬元的大額罰單,除了銀行本身,該行多名相關責任人亦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此外,中國銀行(601988)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在今年4月指出,江西銀行作為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機構,在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期間,為相關機構違規代他人持有債券提供了便利條件。在開展涉事交易未反映真實或正當交易目的,該行內部未能有效識別交易風險或防范交易發生,對江西銀行予以通報批評。
中小銀行股權頻頻遇冷
值得一提的是,江西銀行股權此前已有多筆出現流拍,鮮有成功轉手的情況。而江西銀行不僅是個例。
近年來,中小銀行股權拍賣之路充滿坎坷,不少中小銀行股權拍賣需要經歷二拍、三拍等數度折價的過程,且拍賣成功的案例并不常見。
例如,11月20日,同樣是港股上市銀行的中原銀行兩筆股權折價拍賣再現流拍。其中一筆股權拍賣為該行2.88億股內資股,起拍價為1.68億元;另外一筆為1872.60萬股內資股,起拍價為1184.23萬元。
近期,溫州銀行股權拍賣亦引起市場關注,該行6382萬和4250萬股股權在拍賣平臺上進行了數次折價拍賣,但均以流拍告終。上述兩筆股權將于11月23日再次折價進行拍賣。
此外,今年以來,貴州銀行、山西銀行、中原銀行等多家城農商行股權紛紛“上架”司法拍賣平臺,但競買成功的情況同樣寥寥可數。
業內人士認為,股權流拍與自身的資產質量、定價水平以及資本戰略等因素有很大的關系。目前,中小銀行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尤其非中心地區的一些城商行、農商行近年來經營效益不佳,甚至有的連年虧損,因此拍賣中時常出現打折、流拍現象。
對于中小銀行如何走出股權流拍之困,有業內人士向藍鯨財經表示,中小銀行應努力通過創新提供有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并順應經濟金融發展大勢,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同時守好風險底線,唯有如此才有望擺脫窘境。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曾發文指出,首先,中小銀行應盡快完善公司治理。其次,在不少中小銀行面臨轉型壓力時,積極尋求合并重組也是一種能夠提高風險防御能力的方式。最后,中小銀行普遍特征就是應對輿論風險的能力較弱,因此需要更多地進行發聲,加上良性經營,才能在拍賣市場中得到更好的反饋。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