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量首套房貸利率調整已有一個月有余,“二套轉首套”利率批量調整于近期也相繼落地。然而近日許多河南濮陽購房人發現其此前購買的住房利率一直沒有變化,詢問工作人員后才發現之前辦理的并不是房貸。
據央廣網報道,近日多位河南濮陽貸款人反映,自己的存量首套房貸利率降不了,一問才知,已經還了兩年多的房貸竟是消費貸。發生此類現象的主要來自濮陽當地的兩家農商行——濮陽農商銀行和臺前農商銀行,貸款時間大多發生在2021年。
隨后,濮陽農商銀行官方微信號發布聲明稱,已成立工作專班,對有關客戶將逐一排查,開辟綠色通道,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化滿足客戶訴求。針對貸款辦理過程中存在的違規問題,將從嚴處理。而臺前農商銀行目前并未公開表態。
事情來龍去脈
那客戶明明是來辦房貸,為什么最后就被“偷換”成消費貸了呢?
一份由購房人提供的貸款合同復印件顯示,貸款用途一欄有手寫的“裝修住房”四個字。購房者說,其當時簽署的是一份留有空白的文本,沒有寫明貸款金額和貸款用途。“里面的用途和金額都是他們自己手寫的。當時是空白的,里面沒有任何‘消費貸’字樣。”
另外有多位借款人表示,他們的貸款買房過程中,都曾在中介的幫助下,事先把房子過戶到了自己名下,然后再用這個房子去辦理抵押貸款。
一位銀行工作人員對藍鯨財經表示,這樣的操作如果不是銀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和貸款中介配合是很難做到不被發覺異常并順利下款的。
在央廣網報道中,遠航地產一名劉姓負責人表示,2021年,當地部分銀行住房按揭貸款授信額度不足,濮陽農村商業銀行和臺前農村商業銀行給他們提供了這樣的“變通”方案。
目前,有部分客戶收到銀行方面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簽訂補充協議,變更貸款利率為5年期以上LPR,期限為兩年;二是在整個合同期,將利率調整為5年期以上LPR+80基點。
監管處罰趨嚴
消費貸、經營貸等小額信貸初衷是解決消費者和企業臨時小額資金需求,以平滑消費者消費和企業日常經營支出。如此資金違規流入樓市助長投機炒作,更會導致樓市價格非理性上漲等不可控因素,危害國家金融秩序。
事實上,消費貸違規流入房地產一直是監管嚴查的違規行為。
2022年年末,彼時原銀保監會就曾發出風險提示,一些不法中介發掘“商機”,向消費者推介房貸轉經營貸,宣稱可以“轉貸降息”,誘導消費者使用中介過橋資金結清房貸,再到銀行辦理經營貸歸還過橋資金。
監管表示,這種將房貸置換為經營貸的操作隱藏著違約違法隱患、高額收費陷阱、影響個人征信、資金鏈斷裂、侵害信息安全等風險。
一直以來,監管要求銀行對貸款用途進行嚴格審查,同時要加強貸款后的資金管理。然而,銀行和金融機構似乎對這些規定視而不見,鋌而走險,使得一些購房者成為了受害者。
如果銀行真的做了貸后,消費者也不可能完全不知道自己做的是消費貸。若不是借著此次調整貸款利率的,可能這些客戶短時間也難發現自己的貸款“被掉包”了。
近期從罰款力度和內容來看,監管機構對于信貸資金流向的監管力度加強。今年7月,至少有10家銀行因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而被罰款,其中包括工商銀行青島支行、農業銀行長春分行、貴陽銀行(601997)、桐廬恒豐村鎮銀行等。
從金額來看,因貸款違規流入房地產領域等違規行為,農業銀行長春分行收到的罰款金額高達320萬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