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早關注金融資源持續流向“三農”到注重提升小微企業融資便利性再到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藍圖逐步繪就。若以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為節點,我國普惠金融之路已走過十載。
在11月8日召開的2023金融街(000402)論壇年會中國銀行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與會嘉賓就普惠金融十年來的發展進行回顧與展望。
歷經十年的發展,總體而言,“中國銀行業已初步建立起多層次、廣覆蓋、有競爭力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不過,在邁入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普惠金融工作需要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大范圍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續寫普惠金融的新篇章,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仍需“著眼于構建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風險可管控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推動普惠金融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融合發展。
憶往昔:普惠信貸成績斐然
普惠金融關乎社會民生,承載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亦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發展普惠金融確定為國家戰略,我國普惠金融篇章正式開啟。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實戰有效的金融服務。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我國普惠金融發展取得長足進步,金融服務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明顯提高,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等業務迅速發展,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的金融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陳道富表示。
十年來,普惠金融服務領域從存款、貸款等基礎金融服務拓展到融資、理財和保險等較為全面的金融服務,提供服務的主體更加多元化,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方面持續深耕,普惠信貸余額增長迅速、獲取成本明顯減輕。
據統計,截至2023年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8.74萬億元,近五年年均增速約25%,較2018年末增長超過2倍,普惠小微授信戶數超過6000萬戶,占全部金融主體的三分之一,占活躍金融主體的二分之一,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4.8%,較2018年末累計降幅超過30%,市場融資主體的成本顯著降低。
在中國銀行(601988)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看來,“中國銀行業已初步建立起多層次、廣覆蓋、有競爭力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普惠金融發展的這十年,大型商業銀行通過數字技術賦能進行服務下沉,提升普惠重點群體金融服務覆蓋面。以農業銀行為例,該行副行長張旭光介紹,農業銀行(601288)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全力打造小微e貸、產業e貸、惠農e貸、個人e貸等線上系列產品,推動普惠金融向線上化、自動化、智能化升級轉型。目前農業銀行近八成的普惠貸款來自于線上產品,線上業務開辟了普惠金融發展新的格局。
中小銀行則深耕本地,發揮點多面廣優勢,廣泛延伸暢通金融服務網絡的毛細血管。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董事長王小龍表示,浙江農信已形成省、市、縣、鄉、村五級全覆蓋的服務網絡,打通普惠金融等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認為,國有大行憑借更低的資金成本優勢,在普惠金融領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對于中小銀行來說,主要圍繞客群下沉和產品創新兩條路徑進行錯位競爭,一方面,業務觸角繼續下沉,服務規模更小的小微群體;另一方面,則聚焦在貸款額度、還款方式、抵押條件等方面進行產品優化,更貼合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展未來:打造融合發展新生態
歷經十載發展,普惠金融基礎服務已初見成效。在邁入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中,邢煒表示,“普惠金融工作需要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大范圍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對金融領域發展重點方向進行部署,普惠金融繼2017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再度被提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明確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對于下一階段普惠金融發力方向,邢煒認為,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仍需“著眼于構建商業可持續、成本可負擔、風險可管控的普惠金融發展模式”,逐步實現從以提供融資服務為主,向提供綜合金融服務轉型提升,增強與實體經濟的適配性,促進與綠色金融、科創金融等有機融合。
張旭光表示,未來,農業銀行將不斷加大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創新應用,持續豐富數字普惠產品體系,聚焦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推進普惠金融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領域相互滲透、彼此影響。
“普惠金融更好的發展關鍵是‘看見價值’和‘解決痛點’,實現商業可持續的發展。”陳道富表示,普惠金融要實現商業可持續的發展關鍵是能看見“三農”“小微”和個人的獨特價值,跳出傳統的重視銀行信用,主要基于主體信用風險評估的普惠金融服務,轉向更多關注交易過程的商業信用,更加重視后端動態自融資模式,以企業間真實交易背景下的信用關系為基礎,探索相適應的法制和組織變革,引入現代金融體系為其服務。
建設銀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介紹,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在以財務報表為核心的傳統信貸模式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形成了銀行評價難與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雙重困局。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建設銀行將基于客戶生產、生活場景替代性的數據作為信用要素,開展數據集成,重構信用評價體系,重塑信貸流程。
“發展普惠金融,如果仍然通過鋪機構、拼人員等傳統手段,不僅費時費力,而且也難以滿足金融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新需求。”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建議,金融機構應深度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持續提高首貸、信用貸款比例,并進一步將普惠金融服務標準化、批量化,不斷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用戶體驗。同時,借助小微擔保體系建設和農村征信體系建立,探索適合小微和“三農”業務的數字化風險管理體系。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