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劉四紅)我國深度參與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Multi-CBDC Bridge),再迎新消息。11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以下簡稱“數研所”)所長穆長春出席香港科技周貨幣橋座談會,分享了在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技術架構和隱私架構設計方面的一些考慮。
技術設計上,穆長春介紹:“我們為貨幣橋平臺搭建了一套技術系統,其核心是一個專門為貨幣橋開發的區塊鏈:貨幣橋區塊鏈(mBridge Ledger,或簡稱mBL)。它是貨幣橋技術架構的核心,支持原子化支付和外匯同步交收業務、錢包管理和隱私保護控制等。”
據了解,貨幣橋代碼對所有參與的中央銀行/貨幣當局完全可見、可審計、可測試,并且在中央銀行/貨幣當局參與方之間開源。其底層的貨幣橋區塊鏈采用了一種拜占庭容錯算法——大圣共識,旨在縮短節點間達成共識所需的時間,提高整體協議性能及效率。
什么是大圣共識?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一直以來,傳統共識算法無法解決金融科技場景下高安全、高延展、高吞吐和低延遲同時滿足的四方難題,對此,數研所聯合清華大學在去年公開發布可解決共識算法四方難題的區塊鏈大圣(DASHING)協議,這是聯盟鏈中一種全新的可變門限鏈狀共識協議,兼顧安全性和效率。
會上,穆長春表示,貨幣橋區塊鏈由參與的中央銀行/貨幣當局及商業機構的節點構成。每個參與方各自管理各自的節點,所有敏感數據如交易記錄、用戶證書都被保存在參與方各自的節點,并通過區塊鏈隱私管理機制實現保護。
也就是說,中央銀行/貨幣當局的節點作為區塊鏈共識協議中的驗證節點;而商業機構的節點作為區塊鏈同步節點,除了不參與共識機制,其余功能與央行/貨幣當局的節點相同。另除了貨幣橋區塊鏈節點管理,各央行/貨幣當局及商業機構參與者的相關系統還包括貨幣橋前端和后端模塊。前端提供用戶交互界面,后端進行業務邏輯處理。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會上穆長春還介紹了貨幣橋的隱私架構設計。貨幣橋平臺實現了對付款方和收款方身份、交易金額、調用的CBDC合約等核心交易數據的隱私控制。通過由隨機生成的密鑰對實現的假名機制,貨幣橋平臺確保對于單筆跨境交易,只有交易對手方及對應的央行/貨幣當局才能了解交易詳情。
例如,一家阿聯酋商業銀行在貨幣橋上用e-HKD向一家香港特別行政區商業銀行付款,交易的詳情只會被付款人、收款人、阿聯酋央行及香港金管局查看,對于泰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及其他參與者則無法看到任何敏感的交易資料。
近年來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進展頻頻,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評價了其中多個層面的意義,效率層面,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同時,使得跨境貨幣支付更加透明,還能夠大幅縮短結算流程耗時,從而推動結算效率的提升,有效改善跨境支付體系;另在風險層面,央行數字貨幣橋的此類結算模式,能夠省去結售匯環節,推動匯率風險有效降低;此外,本次會上提及的隱私架構設計,同樣也是防范信息風險的重要體現之一,能夠保護交易雙方的信息安全,從而從源頭方法隱私泄露的風險。
為解決傳統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透明度低和覆蓋不足等挑戰,早在2020年10月,二十國集團(G20)提出改善跨境支付的倡議,并將央行數字貨幣確定為提升跨境支付體系的潛在工具之一。
基于此,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于2021年2月會同香港金管局、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聯合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以下簡稱“貨幣橋”)項目,在國際清算銀行(香港)創新中心的支持和協調下共同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在跨境支付中的應用;2021年,貨幣橋項目完成了業務模式研究和系統開發及模擬測試,實現了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結算。
2022年8-9月,來自四個國家和地區的20家商業銀行成功完成貨幣橋項目國際首例真實交易試點。期間,共發生164筆跨境支付和外匯同步交收業務,結算金額折合人民幣超過1.5億元,數字人民幣交易筆數占比46.6%,主要涵蓋跨境貿易、跨境匯款以及銀行間交易等業務場景。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