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蘇與發展大勢下,金融業的高質量增長已然開啟。質效之間、短期與長期、創新與改革之間,金融業正尋求與客戶同向同行、雙向奔赴的回歸本源式發展新氛圍。
修煉內功,向善生長,浙商銀行正在助企紓困的道路上探尋中國式現代化金融的范式升維。“浙商銀行今年上半年取得的成績得益于四個方面,得益于‘正、簡、專、協、廉’五字生態建設,得益于‘十二字’經營方針的堅持,得益于深耕浙江舉旗金融向善,也得益于數字化改革成效。”在9月1日舉辦的半年報業績說明會上,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陸建強如是說。特別是通過內涵、集約式的發展道路,浙商銀行全面校準發展戰略,一年多來重點梳理了發展目標、戰略重點、經營方針以及發展的薄弱環節,以“三個一流”愿景為引領,開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過去兩年,疫情反復、經濟承壓,銀行業的盈利能力亦有下降,而浙商銀行在此前迅速擴張期遺留下資產處置難的歷史包袱以及客戶基礎薄弱等問題。面對歷史問題,浙商銀行啃下了很多“硬骨頭”。
風雨過后見彩虹。8月29日,浙商銀行交出了2023年的“期中成績單”。上半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332.27億元,同比增長4.68%;歸屬于股東凈利潤77.43億元,同比增長11.03%。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時隔4年,浙商銀行的凈利潤再現兩位數增長。截至8月28日,已有25家上市銀行發布半年報,整體看業績分化明顯,16家歸母凈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也有銀行營收凈利雙降。
透過這份意義非常的“成績單”,是浙商銀行戰略重點和經營方針的凸顯,其中夯基礎、調結構、控風險、創效益成為秘訣之一,這四大方面、十二個字,亦給銀行業探索高質量發展之路帶來新的增長公式,細細拆分如下:
筑底之堅:四維度夯實基礎
底層基建是發展的穩定之源,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為夯實發展基礎,今年年初,浙商銀行提出四大基礎攻堅戰,即客戶、系統、投研、人才四大基礎攻堅戰。
客戶基礎攻堅不斷深入推進。今年5月,全行召開客戶攻堅和系統攻堅專題會,深入開展“對標先進、比學趕超”競爭力提升年活動,取得明顯成效。
整體體系上,已形成公司、零售、私行、小貸、金融機構等 5大客群部門,以及投行、票據、國業、資管、托管等10多個產品部門,綜合服務客戶的機制架構初步搭建;公司客戶、供應鏈上下游客戶、人才銀行客戶、零售和私行客戶、小貸客戶、同業戰略客戶、核心客戶增長顯著。
從數據端看,以供應鏈金融為例,截至報告期末,服務超 2,000個數字供應鏈項目,提供融資余額超1,500億元,服務上下游客戶超28,000家,其中普惠小微企業占比達75%。
系統攻堅戰亮點頻現。供應鏈金融、金服寶小微、管理駕駛艙、企業微信等一批重點應用迭代升級,同業代銷平臺、理財投資交易系統等一批新系統投產。“一表通”項目順利實現首期上線投產試運行。
“銀行未來發展能不能幫到實體經濟,能不能將價值輸送到社會,投研是核心競爭力。”陸建強表示。因此,該行今年以來全面提升客戶基礎、人才基礎、系統基礎和投研基礎,切實實現基礎做實。
架構之塑:五方面調結構
地基之上,整體結構決定了“大樓”能否直上青云。宏觀至行業,金融的結構性改革被置于首位;微觀至個體,資產負債和收入的結構等決定著未來發展。
堅持結構的優化,是浙商銀行轉型的核心支撐,具體為資產負債結構、客戶結構、產品結構和人才結構等的調整。
其中,資產負債結構調整方面,浙商銀行在業內率先提出的銀行業如何穿越經濟周期影響的金融理論和實踐,即“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壓艙石”這一經營策略正逐步顯效。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浙商銀行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小額分散資產、弱周期行業資產、客戶服務總量)實現營收95.16億,占比29.58%,較年初增加1.05個百分點,較戰略提出時(2022年6月末)提升5.24個百分點。
從微觀的策略舉措來看,浙商銀行主要開展了三項工作,一是優先投放小額分散資產,按照“321”的經營導向,零售、小貸、供應鏈金融增量合計 834 億,占貸款增量的比例 65%;二是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的營收占比納入內部考核,CSA 綠色中收占比較年初提升了0.84個百分點;三是經濟周期弱敏感嵌入風險管理和授信審批流程中,弱周期行業貸款不良率 0.43%。
據市場分析,在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擺布完成后,銀行將更容易獲取低息穩定的負債,與客戶的互惠關系也將更長久穩定。從客戶結構、負債結構上改變,這正是“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壓艙石的深遠意義。
客戶結構調整方面,浙商銀行正打造“浙銀善標”體系,走出單純以抵質押物多少對客戶進行評判的窠臼,而是以向善為重要標準對客戶進行多維度評判,從個人客戶“善的標準”、企業客戶“善的標準”兩方面,把服務善的客戶嵌入業務場景中,梳理形成應當服務到的客戶清單,從資源、成本、容忍度等各方面給予匹配,踐行金融顧問、金融向善、鏈式金融、共富金融的全面引領路徑。
據悉,通過高于ESG理念的“浙銀善標”標準,差異化的激勵機制,能將更多的信貸資源、財務資源傾斜到善的客戶、業務、產品和生態當中去。
據陸建強介紹,8月15日,浙商銀行正式發布了“浙銀善標”,構建起以客戶為中心的抑惡揚善的評價體系,積極搭建公益金融服務新平臺,幫助企業家自主可控的參與慈善事業、提升社會價值,幫助企業家實現財富升維,開展員工善行計劃,通過一系列公益活動等,讓更多金融力量從善、向善。這既是金融理論的創新,更是社會形象的改變。
收入結構調整方面,浙商銀行亦在不斷提高綠色中收、小貸零售收入占比。報告期內,浙商銀行非利息凈收入92.58億元,同比增長8.88%,占營業收入的27.86%,同比上升1.07個百分點。
人才結構調整方面,浙商銀行將隊伍年齡、經驗、學歷有機結合,老中青梯隊有序銜接。記者了解到,今年該行新換行長的分行業績提升35%,通過一系列結構調整,真正實現“拓寬”邊界。
風險之變:雙切面協同共控
風險管理是銀行的生命線,是金融服務的能力與上限。
據了解,“控風險”上,浙商銀行一方面有效嚴控存量和新增不良風險,有序調整業務結構,差異化制定重點領域的風險防控策略,持續推進存量風險防控和化解工作,進一步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和撥備計提力度。另一方面重塑授信授權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一手化、一手增,構建親清銀企關系,堅持嚴的主基調,內部風控重塑調整之下,化即是增。
在備受市場關注的資產質量方面,今年,浙商銀行將“化風險”作為第一大戰役,全面構建大風控和大監督體系,并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務場景中,資產質量延續向好態勢。
效果已經顯現。截至2023年6月末,浙商銀行不良貸款率1.45%,比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82.42%,比上年末上升0.23個百分點,資產“安全墊”繼續增厚。
平安證券研報指出,浙商銀行的資產質量處于改善通道,撥備水平保持穩定,據測算,浙商銀行上半年年化不良生成率0.84%,新生成不良壓力有所緩解,公司整體資產質量未來有望保持改善趨勢。
得益于營收增加,浙商銀行存量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及貸款減值準備計提亦在加大,這亦推動其部分指標實現轉好,如關注貸款較上年末減少21.51億元至344.20億元。
陸建強曾在浙商銀行成立19周年主題活動上指出,“19歲對于一個人來說,剛剛走向社會,對于浙商銀行而言,卻走過了很多不平凡的時光。經歷了風險化解的風高浪急,感受了周邊輿情的四面楚歌,特別是這兩年,外面一直下著雨,我們很不容易。但我們走過來了,堅持下來了,熬過來了。”
眼下,浙商銀行不良壓力持續下降,以盾安集團風險的有效化解為例,亦是上述風險防控舉措以及其回歸服務實體初心的最有力證明。
發展之新:七路徑創智慧效益
一系列的調整、變化、夯基、轉型之上,效益無疑是整體發展的落腳點。
在陸建強看來,“創效益”是十二字經營方針的落腳點。今年浙商銀行管理層提出要堅持智慧經營,就是通過綜合運用數字化的科技手段、市場化的產品和工具,實現風險可控前提下的資本最節約、效益最可觀。
落在具體實踐路徑上,智慧經營包括智慧創收、智慧清收、智慧風控、智慧大本營、智慧獲客、智慧營銷和智慧管理七個具體層面。
由此可見,伴隨夯基礎、調結構、控風險,浙商銀行得以實現“創效益”,基本面持續向好。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凈息差指標,在整個銀行業面臨息差持續走低的壓力之下,浙商銀行實現了逆勢發展,同比與環比都明顯優于行業均值。
報告期內,浙商銀行凈息差為2.14%,同比下降14個基點。這主要得益于如下因素:監管多措并舉推動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浙商銀行落實助企紓困穩經濟政策要求,持續讓利實體經濟,生息資產收益率同比下行14個基點;同時,持續優化負債結構,壓降存款成本,有效實現存款量價平衡發展,推動付息負債付息率同比下降1個基點。
凈息差實現韌性增長,受此驅動,浙商銀行的營收增速亦保持了同業領先,凈利潤增速更是在時隔四年后再次回到兩位數。有金融業人士指出,浙商銀行又恢復了往日的朝氣,如今正站上高點,準備再次揚帆起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