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低碳的綠色出行,一次便捷的線上交易,一次正確的垃圾分類,都是地球的“退熱帖”。近年來,銀行逐鹿碳金融領域動作頻頻,7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招商銀行(600036)上線了一項名為“碳尋星空”的低碳主題活動,用戶完成低碳任務收集星光,點亮星座就可獲得“小驚喜”。在這之前,包括建設銀行(601939)、中信銀行(601998)、平安銀行(000001)、濟寧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也對碳金融有所布局。在分析人士看來,未來,銀行更需注重低碳環保的特色應用場景搭建,構建具備雙碳屬性的、能夠吸引用戶的高頻服務場景,進而驅動形成銀行業綠色低碳生態圈。
又有銀行上線碳服務活動
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銀行在碳金融服務領域做出了諸多嘗試。7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近日,招商銀行在手機銀行App上線了一項低碳主題活動及服務“碳尋星空”,用戶有效完成指定低碳任務,將有星光生成,點擊星光進行收集,當前星光將會增加,星光可用于點亮十二星座或稀有星座。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招商銀行“碳尋星空”發布的低碳任務共有9種,其中低碳出行涵蓋公交地鐵、共享單車;線上交易包括線上轉賬、線上繳費、線上快捷支付3種;線上查詢包括線上查收支、線上查社保、線上查醫保、線上查公積金4種。
目前,“碳尋星空”收取的星光僅能用于點亮虛擬星座,并未有實質的兌換權益。對此,招商銀行客服人員表示,“未來可能支持兌換更多獎勵”。在“碳尋星空”界面,招商銀行還上線了綠色低碳主題信用卡申請渠道,用戶可享受首年免年費、任意消費6筆免次年年費等福利。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員于百程指出,目前,招商銀行等多家銀行均已推出了低碳服務,將金融服務與用戶的減排行為有效銜接,鼓勵用戶把綠色出行、線上辦理業務等低碳行為綁定在銀行App。此舉增強了用戶與銀行間的黏性,拓寬銀行自身與低碳相關的服務場景,具有支持低碳行為、活躍交易的屬性。
已有多家銀行搶灘布局
為進一步激發綠色消費需求、加速拓展綠色消費場景,已有包括建設銀行、浦發銀行(600000)、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上海銀行(601229)、濟寧銀行、日照銀行、衢江農商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布局了低碳服務或個人碳賬戶業務,并對應用的金融場景做出升級,其中以個人碳賬戶最為火爆。
2021年11月,建設銀行推出個人碳賬戶,并在2022年入選央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用戶通過積累碳減排量形成的低碳積分,可以兌換具有低碳屬性的權益,如共享單車騎行月卡等,近日,建設銀行發布“建碳惠行”項目,該項目基于建設銀行個人碳賬戶打造,將上海全市“百萬新能源車主”納入,為其提供數字化、智能化在線服務。
2022年4月,中信銀行發布了“中信碳賬戶”,該賬戶通過科學計量方法累計個人碳減排量。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日,“中信碳賬戶”開戶量已突破350萬,累計碳減排量近2000噸。目前,“中信碳賬戶”涵蓋了信用卡和借記卡共9個金融場景的碳減排量核算,包括電子信用卡、電子賬單、線上繳費、無介質借記卡開通、線上轉賬、信秒貸辦理、信秒貸還款等金融場景。
除了積累碳積分兌換權益之外,也有部分銀行“試水”將碳積分與其他業務掛鉤。上海銀行參與了上海市碳普惠平臺積分消納,使用“隨申行”乘坐公交、地鐵、輪渡獲得的碳減排量可用于交易、兌換“隨申行”綠色積分,上海銀行借記卡或信用卡持卡客戶可使用綠色積分兌換上海銀行特色權益。
衢江農商行依托個人碳賬戶,面向個人客戶創新推出“點碳成金貸”。根據個人綠色金融行為碳減排量計算個人碳積分,將客戶分成“深綠”“中綠”“淺綠”三個等級,在“授信額度、貸款利率、辦理流程”三方面分別提供差異化的優惠政策。客戶可通過浙江農信App“豐收互聯”辦理,實現“一站式、全線上、低碳排、高效率”放貸。例如,一農戶憑借個人碳積分,在未增加任何資產證明的情況下,獲得30萬元年利率5.7%的信用貸款,三年可比同類客戶減少利息支出2700元。
搭建特色應用場景
在“雙碳”政策下,發力碳金融已成為銀行業發展共識。不過,需要關注的是,當前大多數銀行在碳金融領域依舊處于“探路”階段,且在營銷獲客篩選、底層監管方面也較為欠缺。
博通咨詢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蓬博指出,對于銀行業來講,在進行業務創新時,除了將高頻的日常服務和個人碳賬戶進行綁定之外,還可以將自身支付商城積分、碳資產管理等內容和個人碳賬戶進行連接。根據銀行自營的產品體系再去積極參與二級市場的碳排放、碳金融此類交易,不過,這也是目前比較大的挑戰,下一步如何設立碳金融業務標準、如何細化具體業務規定還有待觀察。
于百程從個人碳賬戶方面點評稱,目前來看,銀行推出的個人碳賬戶功能與互聯網平臺有所不同,比如用戶通過支付寶“螞蟻森林”獲取的“綠色能量”,也是根據低碳行為設計出來的虛擬積分,除了活躍交易外,綠色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還可以通過平臺在生態急需修復的地區種下一棵真樹,具有更強的公益屬性。
銀行在碳金融領域仍處于“試水”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運營模式。于百程強調,展望未來,更多的銀行將加入“試水”個人碳賬戶的行列,更需注重低碳環保的特色應用場景搭建,促使銀行與用戶之間形成更強關聯關系和價值認同,構建具備雙碳屬性的、能夠吸引用戶的高頻服務場景,進而驅動形成銀行業綠色低碳生態圈。
另外,不同機構之間的碳賬戶難以互通、互認、互換也是當前銀行發力碳金融所面臨的問題,不過,這一情況有望得到改善。近日,銀聯與中信銀行開展“低碳計劃”與“中信碳賬戶”互通合作,未來,通過探索碳賬戶的互聯、互通、互認,基于銀聯網絡內出行、餐飲、文旅、零售、教育、醫療、財稅等豐富的綠色消費場景,并結合銀行提供的綠色金融服務,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元化的綠色消費。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