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銀保監會表示,從未批準設立“中國時間銀行”,相關網站、社交平臺、APP等所稱“中國時間銀行”有關內容均為虛假消息。
4月19日,銀保監會公示一則關于“中國時間銀行”有關風險的提示,以“時間銀行”命名網站、APP、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賬號等行為,涉嫌違反相關法律規定。
公告顯示,銀保監會通過日常監測發現,個別網站發布“中國時間銀行上市”等虛假信息,且有名為“時間銀行”的移動應用程序(APP)以公益養老為名目開展投資活動。銀保監會表示,從未批準設立“中國時間銀行”,相關網站、社交平臺、APP等所稱“中國時間銀行”有關內容均為虛假消息,相關投資活動涉嫌違法犯罪,請公眾謹慎辨別,謹防上當受騙。
同時,以“時間銀行”命名網站、APP、微信公眾號、自媒體賬號等行為,涉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十一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十九條“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不得在名稱中使用‘銀行’字樣”、“未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或者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業務活動”的規定。
據此前《成都商報》報道,近期一些社交平臺流行起一種“時間銀行”App,主打“收益高,風險低,背靠國家新出臺養老政策”,吸引了許多中老年人參與。該項目聲稱系“由國家民政部發起的互助養老模式,只要在線上充值一定時間幣就可以產生收益,時間幣還能一比一兌換成人民幣”。
銀保監會指出,已與國家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銀行”字樣使用有關事項的通知》(銀保監規〔2022〕18號),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違法使用“銀行”字樣專項清理整治活動,部分違法行為已得到糾正。銀保監會將會同有關部門常態化做好規范“銀行”字樣使用工作,清理虛假網絡信息,整治違法違規行為,維護良好市場秩序。
就在去年5月,網上就曾出現過名為“中國平原銀行”的假銀行。廣東銀保監局就此發布了關于“中國平原銀行”涉嫌違法行為的公告。公告指出,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未曾審批許可過“中國平原銀行”籌備、設立等,所謂的“中國平原銀行”涉嫌非法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
2021年7月,還有一家“紅旗銀行”披著華資外衣聲稱其“上海分行”掛牌成立,將開展所謂貸款融資、國際貿易結算等業務。此非法機構也很快被打假。上海銀保監局針對上述情況進行鄭重提醒,“紅旗銀行上海分行”未獲得金融業務許可,屬于非法金融機構。請廣大市民切勿上當受騙。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一經發現,必須予以取締。
除了假銀行外,一些地方還曾使用“銀行”字樣命名某些公用項目,并在公開印發的工作方案等文件中不規范使用“銀行”字樣,包括使用“兩山銀行”“糧食銀行”等名稱命名相關生態資源經營發展平臺,在營業場所顯著位置使用“銀行”字樣標識等。
據悉,此前已有多地監管機構就防范非法金融活動發布過相關公告。
2016年8月2日,北京銀監局發布關于使用含有 “銀行”字樣的商標或預核準單位名稱有關風險的提示。北京銀監局表示,廣大公眾一是應當通過查驗“金融許可證”、“企業營業執照”等證書、查詢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官方網站等途徑,審慎判斷有關單位是否具有吸收公眾存款等商業銀行業務資格。二是對于利用含有“銀行”、“Bank”字樣的商標、預核準名稱開展金融相關業務宣傳的單位、個人,應當給予高度警惕。
2021年3月,海南銀保監局也發布了關于警惕非法使用“銀行”字樣公司經營活動的風險提示。提示指出,海南銀保監局發現名為海南養老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養老銀行股份(海南自貿區)有限公司、世界養老銀行(海南自貿區)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在公司名稱中非法使用“銀行”字樣并從事有關活動。上述3家企業均未獲得金融監管部門發放的金融許可證。海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已于2019年3月24日收回上述企業的營業執照。
海南銀保監局指出,廣大群眾要高度警惕和防范非法金融機構的活動風險,防范此類機構可能以注冊資金未到位,金融許可證正在辦理等理由,掩蓋未取得金融許可的事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