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青 銀行理財產品近期發行規模正在逐漸回暖。與此同時,多款銀行理財產品則相繼提前終止運作。3月20日,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包括華夏理財、交銀理財和盛京銀行在內的銀行及理財子公司部分產品提前終止運作。
日前,華夏理財公告稱,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為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權益,經審慎評估,決定將 “華夏理財權益打新一年定開理財產品1號”于3月22日提前終止。
產品說明書中顯示,該產品為開放式權益類產品,風險等級為PR4級(中高風險),成立于2021年3月24日,業績比較基準為4.2%—5%。不過截至3月10日,該產品凈值僅為1.0818。
說明書中對華夏理財有權提前終止產品的情況規定為:當本理財產品份額低于1000萬份時;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國家政策出現重大調整影響本理財產品正常運作;市場收益率大幅波動,可能或實質影響到產品所能實現的投資收益;理財資金所投資的相關資產提前終止,或本理財產品根據投資策略、交易結構觸碰提前終止條件;法律法規、監管規定及國家政策規定的其他情形或華夏理財認為需要提前終止的其他情形。
而在不久前,交銀理財也曾于3月3日發布《有關交銀理財穩享6個月定開1號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公告。該產品為固收類產品,成立于2021年3月17日。根據市場以及投資運作情況,于3月13日提前終止。
此外,在3月1日盛京銀行宣布,根據產品說明與理財業務協議書條款約定,決定提前終止“盛京銀行添益系列理財產品六個月定開67期”。
所謂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就是一些有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在合同約定期限還沒到時,就提前終止理財合同的現象;或者是一些無固定期限的理財產品不再繼續履行合同,提前將理財產品清盤。
對此,博通咨詢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接受采訪時認為,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取消剛兌后對理財產品從設計到銷售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旦業績不達預期,規模縮水嚴重,或者監管檢查中出現大量違規風險,都有可能成為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
“比較多的情況是理財產品業績不及預期,銀行為了避免產品規模大幅縮水,或者投資者投訴都會選擇提前終止。一般這種情況,對投資者而言能夠幫其及時止損,減少因產品業績不佳導致的資金損失程度。對理財子公司而言,可能會降低投資者對機構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因此,理財子公司要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在做好投資者教育的前提下,提升自身的投資水平。”王蓬博說。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在以往不常見,而在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后或將成為常態。對于少數凈值波動較大的產品,通過提前終止有助于避免投資者的投資損失,既對投資者投資保護,也有助于維護機構市場聲譽。
周茂華認為,從市場供需角度看,理財產品之間也存在優勝劣汰,少數理財產品主動退出市場,新發行有競爭力理財產品發行等都屬于正常的現象。
值得一提的是,在去年經歷“大面積破凈”“贖回潮”的銀行理財產品,近期發行規模正在持續回暖。
根據華泰證券(601688)研報數據顯示, 2月全市場發行理財產品2998份,環比上漲28.6%,同比上漲36.6%,環比及同比增速較前一月上行明顯;存續方面,2月末銀行理財產品存續數量3.61萬份,較前一月末上漲0.9%;存續規模25.75萬億元,較前一月末上漲0.6%。
收益率方面,2月末全市場/理財子新發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較1月末分別下行4bp/5bp至3.81%/3.84%;2月理財產品破凈比例延續1月下行趨勢。此外,理財產品配置仍以債券類為主,占比63.7%,但配置比例有所回落。
周茂華認為,去年極端行情造成的波動已逐漸平穩,隨著今年經濟復蘇和資本市場回暖,理財凈值“破凈”比例下滑,理財市場在逐步回歸常態,投資者的理財投資需求也在回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