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理財公司副總經理 李永鋒
原文發表于《清華金融評論》2023年第3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報告同時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作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新供給和新業態,銀行理財行業擔負著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服務居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使命。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中,需要全力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逐步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分配結構。面對新征程中的新使命和新任務,銀行理財行業如何進一步提升服務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能力?如何在居民財富積累和收入結構改善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如何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服務共同富裕的宏偉藍圖?這些新課題都對理財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為理財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銀行理財行業高質量發展對落實共同富裕戰略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意義
(一)理財行業發展有助于促進消費和投資的良性循環,有效擴大內需
銀行理財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另一方面還有利于形成穩定收入預期,而穩定的收入預期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費意愿,推動消費深化,進一步發揮消費對中國經濟的帶動效應。
銀行理財行業一端聯結著居民的財富保值增值需求,另一端連結著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無疑應當在居民財富管理需求與企業投融資需求之間積極發揮暢通管道、便捷橋梁的功能。銀行理財行業的高質量發展還有利于提高投資的精準性,提升投資效率及投資收益。已經完成凈值化轉型的銀行理財,投資鏈條更短,可以更加直接高效地匹配資金、資產兩端需求,提升投資精準度,節省中間環節不必要的成本,讓利于廣大理財投資者。因此,銀行理財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從消費、投資兩端助力擴大內需,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提高投資質效的同時,將更好的投資收益惠及更多金融投資者,有利于形成內需中投資、消費兩架馬車間的正向循環,促進投資、消費間的有效互動和良性循環。
(二)銀行理財發展有助于居民資產配置多元化和分散風險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居民和家庭部門的資產主要集聚于房地產,而過量的按揭貸款不僅抑制了消費能力,也導致家庭債務水平和杠桿率居高不下。居民資產過多配置在房地產導致資產風險過于集中,居民的高杠桿也易導致金融市場脆弱性上升。在“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實過程中,金融產品越來越成為居民資產配置的重要選擇。
目前我國金融資產占家庭總資產比例僅為20%左右,發展空間巨大。銀行理財行業的高質量發展,將引導居民資產配置從實物資產向金融資產、從儲蓄向投資、從單一配置向多元配置逐步轉變。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轉型升級將帶動產品端的多元化、綜合化創新,形成“以居民財富管理需求促進財富管理產品創新,以財富管理產品創新帶動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的良性互動。
(三)銀行理財發展有助于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風險防范
在我國打造科技強國和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面臨的一個突出短板是長期資金和資本金的缺乏,企業和行業在科技研發等中長期資金方面存在掣肘。
理財行業通過開發一二級權益類產品、混合類產品和“固收+”產品,借助分散風險、產品適配組織和匯集資金,能夠為科技創新、知識經濟和戰略新興行業的發展提供長線資金和權益資金,這不僅有助于補齊我國金融體系中直接融資、權益融資的短板,同時還有助于控制債務杠桿率,有效防范和分散風險。由此可見,在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共同富裕戰略的偉大征程中,理財行業使命光榮、角色關鍵、潛力巨大。
二、銀行理財在助力居民財富積累和落實共同富裕戰略中的優勢與角色定位
銀行理財行業天然承接了商業銀行客群廣、體量大、覆蓋面廣的普惠基因。《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全行業理財產品規模29.15萬億元,超過95%理財產品實現凈值化,服務存量投資者數量9145萬個,其中個人投資者數量超過9062萬個,僅2022年上半年,理財產品就為投資者創造收益4172億元。因此,鞏固和提升銀行理財的普惠基因,延伸客戶服務“最后一公里”,成為銀行理財行業在助力居民財富積累與落實共同富裕戰略中的核心優勢與基本角色定位。
(一)堅持“絕對收益策略”為主,助力居民財富穩健增值
區別于“相對收益策略”,銀行理財立足于為客戶創造“絕對收益”,更偏向于開展穩健投資,堅守“絕對收益策略”為主的定位。銀行理財絕對收益策略的實現主要依托以下幾個方面:在市場定位方面,銀行理財起源于商業銀行,首先著眼于滿足“存款替代性”需求,旨在為廣大普通投資者創造穩定而持續的收益;在投資選擇方面,依托信用風險管理和資產挖掘優勢,銀行理財在債券類、非標債權類資產的選擇方面更有優勢,投資思路偏向于配置型思維,在充分考慮投資者收益預期的基礎上構建資產組合;在產品管理方面,注重計量監測產品的凈值波動、最大回撤和極端損失等,有效管理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反哺前端的產品設計,和投資組合管理形成有效支持。
(二)親密服務客戶,做有溫度的投資者陪伴
2022年3月份,股票市場大幅度調整,但受益于銀行理財絕對收益策略為主的定位,理財產品權益多頭資產配置比例較低,沖擊很快退去。2022年11月至12月,債券市場短時間發生劇烈調整,“債市調整、客戶理財贖回、債市再調整”形成一定的“正反饋”機制。理財產品凈值的波動,不能一味解讀為投資者“受教育”,更需要理解為“投資者陪伴”,在陪伴的過程中,理財機構自我革新,不斷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務本領,在陪伴中雙向互動、共同成長。
在投資者服務和陪伴過程中,一方面,行業以產品為出發點,將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征值細化,將產品要素解讀轉變為投資體驗解讀,用數字化、視圖化、動態化的方式闡釋產品的投向、策略和風格等,提高投資者陪伴輸出內容的質效;另一方面,以客戶為中心,以鮮活的內容輸出,提供適配的服務方案。到2023年一季度,銀行理財整體經受住了市場考驗和客戶考驗,煥發新生。
(三)服務廣大居民養老需求,支持養老三支柱建設
“十四五”時期,預計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超過20%,養老金融服務已經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內容。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2021年9月,在監管機構的支持下,銀行理財開展“四地四機構”養老理財第一批試點,并于2022年2月擴大至“十地十機構”。養老理財有助于引導投資者合理規劃養老資金,樹立長期投資理念,融合海外成熟的“目標日期/目標風險”理念,根據“倒U型下滑曲線”資產配置設計,動態確定權益類資產與非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實現穩健投資。
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重磅推出,銀行理財行業正在積極布局和發行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希望為我國養老第三支柱的發展貢獻理財行業的力量和份額。
三、銀行理財行業提升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線圖
在服務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銀行理財行業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客戶導向”和“客戶思維”,持續提升投研能力和客戶服務能力,將理財業務的高質量發展融入共同富裕的時代偉業。
(一)客戶至上,堅守“投資者利益優先”原則
理財行業應時刻牢記"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責任定位,履行好忠實義務和勤勉義務。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業務模式,堅守“投資者利益優先”原則,以自身的專業能力致力于為廣大群眾創造穩定的、長期正向的、可持續的價值回報。
秉持“為客戶創造價值、為社會貢獻力量”的經營理念,打造銀行理財自身品牌特色和市場形象。銀行理財應在深入理解自身目標客群需求和能力的基礎上,結合客群特點,專注于自身能力圈開展業務,設定差異化的戰略目標。同時,作為資產管理行業的源頭活水和行業生力軍,銀行理財行業還應當與其他機構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共同為客戶提供完整的財富管理解決方案。
(二)管顧結合,打通服務客戶“最后一公里”
2022年的債市波動反映出,債券市場作為一個機構投資者參與的市場,老百姓對債券市場和債券資產的了解甚少,例如其通過新聞看到或聽到“近期債券收益率大幅度上行”,大多數民眾會認為其已持有的固定收益類基金產品或理財產品收益會上升,而不是產品收益下跌。作為專業的機構,我們不能簡單把責任壓給銷售渠道。在以往業務模式中,資管機構負責“管”,銀行等財富管理機構負責“顧”,但對于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秉持了商業銀行“了解客戶(KYC)”的優勢,有能力有效融合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
理財公司做好投顧結合,一是要做好投資者分層,根據投資者財富規模、風險偏好、年齡結構、投資期限等不同維度對客戶開展分層分群,找準投資者偏好設計不同的產品;二是要做好投資者分析,依托數字化平臺,通過客戶畫像、智能投顧等服務,加強對客戶渠道端的深度分析和服務投入,充分了解、發掘和引導客戶的真實需求;三是要做好持續溝通,從風險收益特征、客戶生命周期等維度提供有針對性的投資策略,聯合渠道做好投后的持續溝通服務,從資產配置角度和生命周期角度,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三)科技賦能,提升理財公司核心能力
身處數字化方興未艾的新時代,將數字化應用于理財客戶服務、投資研究、風險控制等各個環節,將深刻賦能理財機構提升核心競爭力。
一是高效實現理財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過系統搭建,有效覆蓋產品設計、申報登記、排期、賬戶開立、參數設置、信息披露、業績歸因等多個環節,通過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實現產品由發行到存續,再到到期清算之間的多部門協同,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決各環節中的信息不對稱或溝通不暢問題,降低手工操作風險。
二是精準匹配投資者的風險收益偏好。通過信息整合,獲取投資者生命周期階段、資產配置需求、風險收益特征等要素,為滿足客戶多樣化、場景化的財富管理需求提供基礎,輔助以一鍵申贖等功能,快速為投資匹配本外幣產品、分紅產品,并可實現產品投資期限、風險等級與投資者需求間的供需匹配。
三是數字化投研。投前環節,以融資人組織架構與公司治理、債務與現金流指標為基礎構建的投前篩查體系,為投資經理盡調判斷提供方向和依據;投中環節,運用信評模型對投中進行評價,啟用監測預警體系實時監測已投資客戶的信用風險和各類風險;同時,在投后環節還可嵌入投資集中度指標、業績歸因模型、預警指標,保障投資交易過程中風控決策的實時性有效性。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