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受訪專家向藍鯨財經指出,本月LPR利率大概率繼續保持穩定,后續有望通過降準(定向降準)、結構性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用好存款利率市場化調節機制,進一步合力讓利實體經濟。
3月15日,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央行開展4810億元1年期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1040億元7天期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充分滿足了金融機構需求。中標利率分別為2.75%和2.0%,與此前持平。
當日,有40億元逆回購和2000億元MLF到期,單日凈投放3810億元,MLF操作繼續實現“加量平價”續作。
受訪專家向藍鯨財經指出,本月LPR利率大概率繼續保持穩定,后續有望通過降準(定向降準)、結構性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用好存款利率市場化調節機制,進一步合力讓利實體經濟,尤其是薄弱環節和重點新興領域,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消費和內需加快恢復平衡。
MLF延續增量續作符合預期
對于3月MLF延續增量續作,業內表示符合市場預期。
民生銀行(600016)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3月信貸需求預計仍較為旺盛,銀行負債端延續承壓,為維護流動性合理充裕,緩解銀行負債端壓力,MLF繼續增量續作符合市場需求;二是3月地方債發行規模較大,將繼續對流動性形成擠壓,需要MLF增量續作來呵護流動性相對平穩,緩解資金面壓力。
三是3月同業存單到期壓力進一步上升,供需矛盾下對MLF需求增加。“在同業存單到期規模較大,但市場承接續發能力減弱情況下,需要MLF增量續作來緩解當前銀行中長端負債壓力。”
四是同業存單與MLF的利差不斷縮窄,MLF仍有續作需求。“二者利差的收窄,也使得銀行機構對于MLF的需求增加。3月央行繼續加量續作MLF仍是市場供需平衡的結果。”溫彬表示。
光大銀行(601818)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亦向藍鯨財經指出,3月央行量增價平續作MLF,符合市場預期。主要原因是央行適度加大長期限資金投放,繼續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制造業等重點新興領域支持,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寬信用,增強內需恢復動力;近期同業存單利率有所上升,也增加MLF吸引力。
短期降準降息概率下降
對于未來趨勢,業內普遍認為,短期降準降息的切性不高,但年內降準可能性仍在。
溫彬分析道,前期市場對降準降息的預期較高,但伴隨經濟逐步企穩回升、信貸和社融數據延續放量,以及后續資金面和銀行負債端壓力有所緩解,疊加央行在兩會期間的諸多表態,短期降準降息的概率下降,迫切性不高。但在結構性流動性短缺框架和穩增長背景下,后續通過降準適時投放中長期資金依然是可選項。
溫彬指出,經過持續的降成本努力,當前實際利率水平已較為合適,繼續通過降息引導LPR下降的意義有限。伴隨我國經濟運行企穩回升,經濟循環更為順暢,在“堅持以我為主”“統籌短期和長期”以及“統籌國際與國內”的原則下,進一步降息的必要性降低。
“但考慮到降準對于提供長期流動性、降低金融機構資金成本和支持實體經濟比較有效,且在結構性流動性短缺框架下,央行每隔7-8個月時間就會實施一次降準。因此,結合歷史規律、銀行負債壓力以及穩經濟需要,年內降準可能性仍在。”溫彬補充道。
周茂華認為,“從近期公布PMI和金融數據看,國內經濟活動趨勢恢復,實體經濟部門融資需求整體理想,信貸結構持續優化,反映目前利率水平處于合理區間。”周茂華補充道。
他表示,本月LPR利率大概率繼續保持穩定。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MLF政策利率按兵不動;二是由于部分銀行息差壓力,加之實體經濟信貸融資需求回暖,目前銀行調整“加點”意愿不夠強。
周茂華亦指出,央行后續有望通過降準(定向降準),結構性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用好存款利率市場化調節機制,進一步合力讓利實體經濟,尤其是薄弱環節和重點新興領域,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促進消費和內需加快恢復平衡。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