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節”如期而至,銀行、理財公司也乘節日“東風”進行著產品營銷,不過打法上卻發生了變化。3月8日,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理財產品完成凈值化轉型,與“婦女節”相關的專屬理財愈發難覓,理財市場新發售的此類理財屈指可數,多數銀行、理財公司已開始借助節日之勢,營銷推廣起了常規的理財產品。
“婦女節”專屬理財難覓
“婦女節”專屬理財愈發罕見。3月8日,北京商報記者查詢中國理財網發現,截至目前,僅有湖南銀行發售的2只“婦女節”專屬理財產品,1只在售、1只存續,而“女神節”專屬理財產品僅有4只,分別來自于寧波銀行(002142)、河北銀行、浙江瑞安農商行和農銀理財,除河北銀行為新發售外,其余3只產品均為存續專屬理財產品。
理財市場表現也較為冷情,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多數銀行已無“婦女節”相關的專屬理財產品在售。
“現在沒有‘婦女節’專屬理財,目前理財都是凈值型的,收益隨市場波動,近期發售的產品也較少。” 一位國有大行理財經理說道。一家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也表示,該行今年沒有“婦女節”專屬理財產品,有常規理財發售,但不是專屬于節日的產品。
按照慣例,每逢節日,銀行或理財公司都會推出相關節日的專屬理財產品,不過,隨著理財產品完成凈值化轉型,專屬理財產品愈發稀有。“現在是不是專屬理財不重要,理財產品主要看歷史業績,此前發售的專屬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相對于普通理財產品較高,但凈值化之后,業績都是隨著市場波動進行變化,所以專屬理財發售的意義不大。”另一家國有大行客戶經理解釋道。
談及“婦女節”專屬理財產品逐漸淡出市場的原因,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專屬理財產品一般都是固收類產品,期限以中短期為主,業績比較基準要略高于同期發售的同類理財產品,但是理財產品向凈值化轉型之后,產品凈值是不斷波動的,即使業績比較基準要略高一些,也不一定能拿到預期最高收益率。
借勢推廣常規理財
專屬理財雖然鮮少發售,但是銀行、理財公司并未放過節日營銷的契機,借勢營銷推廣起了常規的理財產品。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工銀理財、中郵理財、興銀理財、華夏理財、恒豐理財、杭銀理財、河北銀行、青島農商行等多家銀行及理財公司均發布了有關“婦女節”的營銷文案,推廣旗下常規的理財產品。
以中郵理財為例,該理財公司3月8日發布的“婦女節”特輯中,設置了5組與“女神”相關的關鍵詞,并在每一組關鍵詞后,推薦了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其中在優雅、安穩的這組關鍵詞中向投資者推薦了添頤·鴻錦封閉式系列養老理財產品,而在活力、謹慎的這組關鍵詞中則推薦了鴻運靈活系列理財產品。興銀理財則是推薦了多只在3月8日前后發售或開放的中短期理財產品,投資期限在3個月至2年不等。
銀行在銷售時,也會側重推薦近期發售的短期理財產品供投資者選擇。“最近沒什么節日專屬理財,但有一些比較好的新發理財產品。”另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介紹,該行近期代銷的一只3個月短期、較低風險理財產品可以關注,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2.85%-3%,3月10日起息。
前述國有大行理財經理也表示,雖然無專屬理財產品可以購買,但可以考慮購買該行代銷的一只封閉式98天到期的短期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2.7%,3月8日募集結束。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認為,“婦女節”目前較少有專屬理財產品發售,主要是因為節日主體和投資消費主體本身匹配度較低,所以目前理財產品發行很少專注于此類節日展開,部分理財產品只是發行日正好重合,因此借由節日主題來突出營銷效果,為此類理財產品吸取更多流動性。
把握女性消費投資需求
近年來,女性消費投資意識逐步增強,銀行、理財公司也開始挖掘相關群體的投資需求。例如,此前有理財公司就曾推出針對女性客群的主題理財,可在“婦女節”“母親節”等特定節日前進行分紅,不過持有者并不局限于女性。
南財理財通特邀專家卜振興認為,女性客群的主題理財是比較好的做法,但還是要抓住女性群體的特點,主要是為女性提供設計出有針對性的產品。
談及未來銀行及理財公司該如何把握女性消費群體的投資需求,卜振興進一步指出,女性投資群體未來的投資潛力巨大,女性投資者更加細致,需要進一步做好信息披露和信息溝通。在產品設計方面,要根據女性群體的特點,挖掘需求、找準定位,以穩健型、中長期型產品為主,通過降低申購起點和購買門檻等吸引客戶。
盤和林認為,女性主題系列理財不一定非要突出節日,可以針對女性的需求設計理財產品類型或進行營銷。銀行和理財公司應注重女性的喜好,從女性的性格分析其投資需求,有的放矢地推出理財產品。產品設計方面應該以穩健為主,適當通過權益投資拉高收益,提供一定的收益波動性,或者通過附帶美妝贈品等進行產品營銷。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