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供圖 |
證券時報記者 孫璐璐
剛剛過去的新年首月,經濟活力在疫情快速過峰后顯著改善。從生產到消費,不論是物流還是人流車流都“火熱”起來,境內外金融機構、國際組織紛紛上調對中國2023年經濟增速預期。作為反映經濟活躍度的信用擴張相關指標同樣表現不俗,證券時報記者從多位銀行從業人士處了解到,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有望實現同比多增,甚至有個別銀行由于投放規模較大觸發監管窗口指導。不過,從新增信貸結構和地區分布看,依然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分化特征。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信貸需求正在逐步修復,一季度信貸同比多增有望實現,后續信用擴張空間有賴于能否激發市場主體有效融資需求,關鍵在于改善社會心理預期,大力提振市場信心。
一季度信貸多增潛力足
“1月我們行對公貸款投放額超計劃了,個別時點因投放量過大還被監管問詢,后來總行也要求各分行適當控制對公貸款投放節奏。”北京一銀行總行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個別銀行貸款投放“冒尖”有特殊因素,多數銀行1月貸款投放規模與去年同期大致相當或略有多增。
上述銀行人士透露,該行1月之所以對公貸款投放沖量明顯,主要與去年底儲備的項目在今年初集中放款,以及去年該行對公貸款投放規模在可比同業排名靠后,管理層策略性調整今年投放節奏等因素有關。
來自南方一經濟大省的監管部門人士則透露,轄內銀行1月沖信貸“開門紅”,當月新增貸款有望同比多增。“我們今年定的全年目標,還是貸款多增額要與去年相比保持平穩。”
受春節因素擾動,1月信貸投放規模難見明顯放量,但受訪的銀行人士普遍對一季度新增信貸明顯多增預期樂觀。
東北地區一城商行高管向記者反映,該行1月信貸投放規模與去年同期相比差不多,市場有效融資需求還剛起步,但由于2、3月當地有多個涉及電力、地鐵等領域的重大項目開工,預計一季度末貸款投放會有比較大的增幅。
來自廣州的一國有大行人士亦透露,其所在的分行1月新增貸款規模同比略有增加。今年省分行下達的經營目標要求增加,銀行只能提速拼市場,預計一季度貸款投放節奏會比較快。
光大證券首席金融業分析師王一峰對記者表示,預計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4.2萬億~4.5萬億元,當前經濟正在逐步恢復,信用處于修復過程中,一季度新增貸款同比多增概率較大。
實際上,近期機構陸續公布對1月信貸社融的預測值,新增信貸預測普遍在4.1萬億元之上(去年同期為3.98萬億元)。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預計,得益于對基建項目的持續信貸支持,疊加近期放松房地產開發商融資以及企業信貸需求復蘇,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或達4.1萬億元人民幣。浙商證券(601878)首席經濟學家李超更為樂觀,預計1月人民幣信貸新增4.5萬億元,增速持平前值于11.1%。
1月信貸結構延續分化特征
從1月新增貸款的投放結構看,預計將延續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對公貸款主導的分化局面。
上述廣州地區國有大行人士透露,該行1月對公貸款投放規模同比多增,但個人貸款仍同比少增,普惠小微、按揭貸款投放難度大。另據一民營銀行高管反映,該行貸款客戶主要是個人,今年1月信貸投放規模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不過從月度環比情況看,隨著疫情過峰經濟活動逐步恢復正常,1月個人經營貸和消費貸的申請需求出現回暖。
王一峰表示,1月貸款投放中仍以傳統基建項目、制造業等對公貸款為主,但不乏新動向值得關注。一方面,由于銀行爭奪優質項目競爭激烈,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調,新增對公貸款中有部分為企業置換債券需求,因此1月社融增量預計表現平淡。另一方面,新增個人貸款出現邊際回暖趨勢,不排除1月新增按揭貸款轉正。
李超預計,1月社融增量5.66萬億元,同比少增約5150億元,增速較前值降0.3個百分點至9.3%。結構中,同比少增來自企業債券、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政府債券,同比多增來自信貸、信托貸款、委托貸款。
穩預期關乎寬信用成色
盡管受訪人士普遍看好一季度信貸投放同比多增,但對于市場有效融資需求改善的可持續性仍保持謹慎樂觀,認為依據1月情況尚難斷言,仍需觀察后續經濟恢復情況。
“從我們行的情況看,1月信貸需求有起色,但后續恢復情況如何,還要邊走邊看。”上述民營銀行高管稱。
隨著本周公布的1月PMI數據好于市場預期,境內外機構紛紛看好中國今年的經濟恢復力度。野村證券發布的最新研報上調了對中國的經濟增速預期,GDP年度增長預測從4.8%上調至5.3%,不過,報告也提醒,在充分認識到增長勢頭短期強勁的同時,市場需要保持謹慎,特別是在2023年中期之后。需要警惕的復蘇障礙包括三方面:被壓抑的需求可能沒那么強勁、房地產需求可能依然疲弱、出口可能成為拖累。
王一峰認為,信貸需求往往隨著信貸投放力度的加大而改善,特別是在貸款利率下行的環境下,銀行的信貸投放會根據疫后復蘇節奏以及貨幣政策取向,前瞻性調整加以應對。預計全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約22萬億~23萬億元,基建制造業發力、房地產邊際改善,不過,距離正常景氣度差距仍大,穩預期關乎寬信用成色,后續經濟的持續復蘇離不開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