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以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為代表的民營經濟貢獻逾50%稅收、60%以上的 GDP與超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2022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國內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吸納就業占全部企業就業人數的 79.4%,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大量物質產品和服務,也成為吸納和調節就業的“蓄水池”。
但資金需求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日常經營中重要需求之一。小型市場主體一般規模較小、業務單一、管理水平不高、抗風險能力弱,進一步致使其獲取資金困難,放大經營風險。
截至 2022 年 9 月,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單戶授信總額 1000 萬元及以下的小微 企業貸款)余額為23.2 萬億元,同比增長 24.6%,比全部貸款增速高 13.4 個百分點,普惠小微授信戶數 5389 萬戶,同比增長31.7%。
1月9日,微眾銀行發布其2022年《普之已廣,惠之精準——服務業小型市場主體普惠金融需求調查報告》(下稱“報告”),覆蓋2733家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樣本來自11個省 (直轄市),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小型市場主體較為集中的服務業行業。
面對種種不利因素,小型市場主體依然顯示出較強的韌性和穩定度。報告顯示,68.7%受訪小型市場主體表示未來經營將維持目前規模,另有20.9%的小型市場主體選擇擴張,計劃收縮、關閉或轉行的經營主體占比較低。而在選擇維持目前經營規模的經營主體中,有超七成(占總數的48.6%)的主體在疫情前便有此計劃,并沒有因為疫情而變化。
線上化轉型被中小企業提上日程,前者成為過去三年中樣本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應對疫情的經營策略, 63.0%的樣本小微企業和45.0% 的樣本個體工商戶表示未來會在經營中提高線上化比重。
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以及新冠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樣本小型市場主體經營面臨挑戰,2022 年經營狀況較2020 年更差。
調研中,63.5% 和56.8%的小微企業分別將疫情防控壓力和市場景氣度差列為影響企業經營最重要的因素,這兩個比例在個體工商戶中分別是 72.0%和73.7%。此外,現金流壓力大、回款慢和工資、原材料、 租金等成本高企也是影響小微企業經營的負面因素;相比之下,個體工商戶受互聯網行業沖擊更加明顯。
上述經營挑戰之下,樣本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資金需求比例持續上升,經營主體“想貸”和“敢貸”比例高,也較為容易“貸到”,“融資難”問題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自2019 年以來,有資金需求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占比仍明顯上升,這或許部分反映出經營主體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兩輪疫情過程中經營狀況的惡化。
在本次調研中,與2019年相比, 2022 年有資金需求的小微企業占比提高了 29.2%,2022年有資金需求的個體工商戶占比提高10.4%。
市場主體資金需求金額同期上升。根據調研數據,2022 年,全部樣本小微企業平均資金需求為 270.8 萬元,同比增長 21.1%,樣本個體工商戶平均資金需求為 47.4 萬元,同比增長 4.5%。
在調研中,分別占63.7%的小微企業和73.3%的個體工商戶表示資金最主要用于常規經營,僅有20%左右的需求來自擴大生產經營規模。
樣本小型市場主體資金需求穩步增加,偏好的資金解決途徑也有一些變化。其中,數字銀行貸款是增加較快的貸款渠道,2021 年和2022 年均有資金需求的樣本小型市場主體中,2022 年通過數字銀行渠道貸款的市場主體比例增加了6.3%。傳統銀行渠道貸款的使用比例也有所增加,近兩年均有資金需求的樣本小型市場主體中,2022年通過傳統銀行渠道貸款的市場主體比例增加了2.1%。
另據調查結果,在小微企業成功獲得的貸款中,76.3% 是通過線上申請,線下申請不足三分之一,樣本個體工商戶亦是如此,無抵押擔保貸款在全部貸款產品中的占比為 79.4%。與此同時,受訪者均對“隨借隨還”和無抵押信用貸款表現出強烈偏好。調研數據顯示,2022 年,樣本小型市場主體最常使用的 貸款產品平均利率為 7.62%。
對于進一步深化“惠之精準”,報告建議,增強政策平穩性和可預期性,有助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降低經營成本,優化經營策略;貸款產品的設計應明確自身客群定位和偏好,綜合考慮線上與線下申請的特點與優劣,設計合適的貸款申請方式;金融機構、政府、其他組織需要加強宣傳和培訓,使得小型市場主體逐步形成資金規劃意識;建議政府繼續鼓勵小型市場主體持續提升線上化經營能力,拓展多元收入渠道。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