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財富管理 50 人論壇舉辦“加快數字金融與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 課題報告發布會。發布會上,工商銀行首席技術官呂仲濤表示,傳統供應鏈金融高度依賴于核心企業,產融結合不太緊密,科技應用能力不足,這些因素客觀上限制了服務工業互聯網的能力和水平。金融機構隨著自身的數字化轉型加快,都在大力發展數字供應鏈的金融,運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供應鏈金融的業務發展,主要解決以下三方面的痛點問題。
一是供應鏈融資授信圍繞核心企業,輻射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范圍有限。現有的供應鏈金融的展業模式主要是基于核心企業的物權、債權和信用,因此,核心企業在供應鏈中占據著絕對主導地位,導致部分核心企業會憑借其在產業鏈中的支配地位,通過拖長付款周期、強制攤派商業票據等形式來緩解自身的流動性風險,直接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
二是金融服務和產業鏈優化的協同效應較弱。供應鏈金融的核心是供應鏈,或者叫基礎是供應鏈,不是金融。其本質是服務供應鏈和產業鏈,而不是簡單的資金信貸。由于較多的金融機構缺乏對產業的深入理解和認識,仍然按照傳統信貸風險標準來辦理供應鏈金融業務,難以真正把握產業或者說企業的風險,更無法通過金融服務幫助企業和產業改善資金和經營的管理效率,形成以金融帶活經營的良性循環模式,從而限制了供應鏈金融規模化發展。
三是數字鴻溝和技術壁壘也阻礙了金融機構做深、做細、做大供應鏈金融業務。數據方面,供應鏈上,企業經營數據、政府公共數據等開放程度相對較弱,使金融機構難以有效利用數據對供應鏈上的供銷企業的經營、交易、抵質押狀況的真實性進行實時核驗。在技術應用方面,中小銀行往往受制于規模小、技術力量不足、投入成本等問題,難以獨立開發出產品來滿足客戶更加高效、數字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大型銀行則受限于開發周期長、審批流程久,難以滿足產品的創新需求。
呂仲濤進一步指出,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實體經濟的“血脈”,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的金融服務促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是時代賦予的重要課題,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作方向,更是金融系統深入貫徹二十大報告精神的一項重要任務。供應鏈金融對于制造業降本減負健康發展意義重大,是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手段,同時,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對于商業銀行自身的獲客、活客、結構優化布局,打造生態都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所以,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商業銀行紛紛加大對于供應鏈金融,特別是數字供應鏈金融的投入,大力發展相關供應鏈金融業務。”呂仲濤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