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2年來,隨著市場行情下行,銀行理財收益不斷下滑,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市場存續開放式產品的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僅為0.34%,同比減少3.60個百分點,較2021年1月則減少4.77個百分點。為了穩住投資者,銀行則通過適時調低業績基準、推出費率優惠的“組合拳”以降低投資者預期同時更多讓利投資者。
自2021年以來,固定收益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幅度有所增大,2021年1月業績基準中樞僅下調0.0142%,而2022年12月則下調了0.0468%,2022年的下調幅度明顯大于2021年,且其業績基準下調是長期性的;而混合類產品的業績基準下調幅度相對更低,且其業績基準下調則更多是根據市場行情做出的短暫性調整。從銀行類型來看,隨著市場下行,城商行和農商行更多通過下調業績基準以適應市場行情;而理財公司對業績基準的調整則相對更少,更趨向于以費率優惠的方式直接讓利投資者。
另一方面,各機構多次通過費率優惠讓利投資者。理財市場行情越差,機構越傾向于開展“固定費用”優惠活動,且優惠力度通常也較大,反之亦然。從產品類型上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平均費率優惠幅度往往小于非固定收益類產品。從機構類型來看,在監測到的約7929次“固定費用”優惠中,僅理財公司就貢獻了7200次,占比超過九成。
一、市場震蕩,理財產品收益下滑
隨著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不斷深入,部分不合規的“高息”產品退出市場,而理財產品凈值也回歸價值體現。2021年以來,國內經濟持續承壓,貨幣政策整體偏寬松,市場利率進入下行通道,疊加股市、債市震蕩不斷,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在波動中持續走低。特別是今年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多次出現震蕩,經歷了3、4月份的“股債雙殺”以及11月的“踩踏債災”,特別是固定收益類類產品受到了嚴重沖擊,甚至一度經歷“破凈”。以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為例,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市場存續開放式產品[1]的近3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僅為0.34%,同比減少3.60個百分點,較2021年1月則減少4.77個百分點。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區間收益指標下跌過大系受近期債市極端市場行情影響,不代表長期收益。
在收益下滑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業績基準也在不斷走低,業績基準下調的幅度也在增大。雖然監管和銀行一再強調,業績基準不代表產品的實際收益,也不是產品發行者對產品未來業績的承諾,但目前投資者仍然較為關注該指標,甚至將其作為選擇產品的最重要參考因素之一,因此下調業績基準很可能會導致客源流失。為了更好地吸引客戶,各家銀行則通過優惠費率,更多地讓利于投資者。
二、順應市場,銀行下調業績基準
為了揭示銀行理財業績基準下調的情況,我們篩選出截至2022年11月30日仍存續的開放式產品[2],統計每款產品在每個投資周期內的業績基準下限、上限,據此計算業績基準中樞;再將其和上一個投資周期的業績基準進行對比,計算業績基準調整幅度。
(一)固定收益類產品業績基準下調明顯
自2021年以來,固定收益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幅度有所增大。業績基準中樞逐月下降,從2021年1月的3.87%下調為2022年12月的3.50%;而業績基準中樞每月的下調幅度也呈現逐步增大的趨勢,2021年1月業績基準中樞僅下調0.0142個百分點,而2022年12月則下調了0.0468個百分點,2022年的下調幅度明顯大于2021年。固定收益類產品主要配置債券,2022年以來,利率債、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理財產品收益也有所下滑,部分產品的到期收益率甚至未能達到業績基準。為應對此變化,銀行也適時主動下調業績基準以降低投資者預期。
圖表 1:固定收益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中樞調整幅度 單位:%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混合類產品的業績基準變化則相對較小。混合類產品業績基準中樞從2021年1月的4.34%下降為2022年12月的4.28%;2022年12月業績基準中樞下調幅度也僅為0.0154個百分點,2022年以后混合類產品業績基準下調幅度相對于固定收益類產品而言更小。且對比兩類產品[3]可以看出,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業績基準隨著時間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業績基準下調幅度則隨著時間逐步增大。而混合類產品則是在2022年4月和2022年9-11月分別對業績基準進行了大幅下調。長期來看,利率下行是趨勢,因而固定收益類產品的業績基準下調是長期性的。而混合類產品的價格除受債市影響外,還與權益市場相關,其業績基準下調則更多是根據市場行情做出的短暫性調整。
圖表 2:混合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中樞調整幅度 單位:%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二)城商行及其理財公司業績基準下調幅度較大
從銀行類型來看,城商行及城商行理財公司業績基準下調的幅度最大。雖然截至2022年城商行業績基準中樞仍然高于其他類型銀行,但與其他機構之間的差距有所縮小。例如甘肅銀行有8款產品在2021-2022年之間有過5次及以上進行業績基準下調。
圖表 3:不同銀行類型業績基準中樞及其調整情況 單位:%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某國有銀行理財公司的一款產品自2021年以來進行了6次業績基準調整,其中5次均為業績基準下調;最新一個投資周期業績基準上限和下限均下調了0.4個百分點,目前業績基準僅為2.1%-3.4%。
圖表 4:某國有銀行理財公司產品業績基準及其調整情況 單位:%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三)69款產品近2年內業績基準下調次數大于等于4次
從具體調整次數來看,2021年以來每個周期都進行了業績基準下調的產品共有2081款產品,其中有69款產品的業績基準中樞下調次數超過4次,這69款產品屬于13家銀行,大部分為城商行和農商行。69款產品中,甘肅銀行有25款,平安理財和溫州銀行各有9款,其他銀行相對較少。從甘肅銀行來看,隨著業績基準的調整,其產品在每個周期內的實際到期收益率大部分都達到或超過該周期的業績基準,說明該銀行對于業績基準的調整較為合理。隨著市場下行,城商行和農商行更多通過下調業績基準以適應市場行情,業績基準下調也是銀行不斷調整預期的結果;而理財公司對業績基準的調整則相對更少。
圖表 5:業績基準下調次數情況[4]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三、讓利客戶,機構推出費率優惠
銷售費、托管費、固定管理費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三項基本費用,分別由銷售服務機構、托管人、管理人收取。由于這三項費用通常基于產品凈資產規模以約定費率按日計提,因此也被統稱為銀行理財產品的“固定費用”。本章節將繼續以存續開放式產品為研究對象,進一步分析其自2021年以來的“固定費用”優惠情況。
(一)“固定費用”優惠情況越發普遍
為了解銀行理財產品“固定費用”的整體優惠情況,我們引入了“固定費用費率[5]”這一時間序列指標,該指標可以反映理財產品在生命周期內的銷售費費率、托管費費率以及固定管理費費率的整體走勢,當產品的“固定費用費率”在某一時刻出現下調,說明此時刻該產品進行了所謂的“固定費用”優惠。
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這段時間內,我們共監測到了約7929次“固定費用”優惠,共涉及4950款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每次優惠下調“固定費用費率”0.2321個百分點。月度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固定費用”優惠的次數整體呈上升趨勢。進入2022年后,受市場復雜環境影響,“固定費用費率”的平均優惠幅度存在明顯波動。值得注意的是,僅2022年11月就監測到約1123次“固定費用”優惠,遠高于同年3月份的727次,該月平均優惠幅度也達到了0.2464個百分點/次,與同年3月份數據基本持平。
圖表 6:優惠次數與平均優惠幅度 優惠次數:次,平均優惠幅度:百分點/次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整體來看,理財市場行情越差,機構越傾向于開展“固定費用”優惠活動,且優惠力度通常也較大,反之亦然。以2022年11月為例,彼時市場行情處于低點,該月優惠次數、費率平均優惠幅度、涉及優惠產品數量和優惠產品所占比重分別為1123次、0.2464個百分點/次、1008款和7.58%,均處于歷史相對高位。
圖表 7:優惠產品數量及其占全部產品的比重 數量:款,比重:%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二)理財公司更傾向于通過降費向投資者讓利
在上述監測到的約7929次“固定費用”優惠中,僅理財公司就貢獻了7200次,占比超過九成,涉及理財公司產品4349款。月度數據顯示,理財公司產品和銀行機構產品的平均優惠幅度均在0.2350個百分點/次上下浮動,但理財公司產品的平均優惠幅度波動顯然更加平穩,表明其費率下調力度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圖表 8:優惠次數與平均優惠幅度(按機構類型) 優惠次數:次,平均優惠幅度:百分點/次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此外,就觀測樣本而言,理財公司產品中的優惠產品比重顯著高于銀行機構產品中的優惠產品比重。仍以2022年11月為例,該月前者比重高達10.53%,是后者比重的5.79倍。上述比重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理財公司更傾向于根據市場環境變化,通過下調理財產品“固定費用費率”這種方式來向投資者讓利,以達到吸引和穩固投資者的目的。
圖表 9: 優惠產品數量及其占所屬產品的比重(按機構類型) 數量:款,比重:%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三)不同類型優惠產品的優惠程度呈明顯差異
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中盈利潛力更強的混合類、權益類等產品似乎擁有更大的讓利能力,但其降費操作的規律性較差。讓利能力方面,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平均優惠幅度往往小于非固定收益類產品,即單次費率下調的讓利效果相對有限。操作穩定性方面,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平均優惠幅度的波動性相對更小,即單次費率下調幅度通常相對穩定,降費操作的規律性更強。此外,由于現金管理類產品的收益能力十分有限,其“固定費用費率”的下調力度也往往不及其他產品。
圖表 10:不同類型優惠產品的平均優惠幅度 單位:百分點/次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四)下調托管費費率難以形成有效讓利
截至目前,本章節已通過引入“固定費用費率”指標對開放式銀行理財產品的“固定費用”優惠情況做了一定程度上的統計和分析。當然,統計期內可能存在部分產品多次下調某項費用費率或同時下調多項費用費率的情況,因此不同類型的“固定費用”,即銷售費、托管費和固定管理費,各自的費率下調情況同樣值得我們關注。
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這段時間內,我們共監測到了約4194次銷售費優惠、1407次托管費優惠和5685次固定管理費優惠,分別涉及開放式產品3178款、1275款和4046款,平均每次優惠分別下調費率0.1831個百分點、0.0381個百分點和0.1880個百分點。顯然,就優惠次數、涉及產品數量和平均優惠幅度而言,托管費上述三項指標的水平均明顯低于銷售費或固定管理費,且該現象在月度數據上同樣存在。原因顯而易見,銀行理財產品的托管費費率通常維持在很低的水平,下調空間已十分有限,故單純通過下調托管費費率難以形成有效讓利。當市場行情持續下行、負面情緒不斷蔓延時,機構更傾向于通過下調銷售費費率或固定管理費費率(或同時下調多項費用費率)來盡可能向投資者讓利,在弱市中留住投資者,避免大規模、非理性贖回的發生。再次以2022年11月為例,我們監測到該月有665次銷售費優惠和650次固定管理費優惠,分別環比上漲194.25%和176.60%。此外,該月銷售費和固定管理費的優惠力度也非常可觀,平均優惠幅度分別達到了0.2352個百分點/次和0.1914個百分點/次。
圖表 11: 優惠次數與平均優惠幅度(按費率類型) 優惠次數:次,平均優惠幅度:百分點/次
資料來源:普益標準
四、理性投資,投資者需轉變觀念
市場行情轉弱,各機構適當向下調整業績比較基準成為一種理性選擇:一方面有利于修正投資者心理預期,減少客戶投訴,維護品牌聲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緩解投研考核壓力,避免投資經理一味追求業績而過度冒險。然而,業績比較基準作為投資者選購理財產品的重要參考指標,其下調勢必要“循序漸進”,符合投資者心理預期的變化規律,否則將極大地削弱投資者的購買意愿。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市場存續開放式產品的平均業績比較基準中樞為3.96%,同比減少0.1671個百分點,2021年1月則減少0.2196個百分點,下調節奏整體上十分穩健。
各機構主動降低產品費率已是弱市背景下的“最優解”。當市場行情持續低迷或出現極端走勢時,部分理財產品凈值出現明顯回撤,導致自身實際收益表現不及業績比較基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考慮到短期內大幅下調業績比較基準并不可行,各主要機構紛紛降費讓利,以期提高產品競爭力,挽留甚至吸引投資者,避免產品規模出現明顯縮減。截至2022年11月末,全市場存續開放式產品的平均“固定費用費率”為0.41%,同比減少0.0572個百分點,較2021年1月則減少0.1467個百分點,降幅明顯。此外,弱市背景下,部分管理人的投研能力受到投資者質疑,若此時機構僅宣布下調超額報酬計提比例,無異于向投資者拋出一張無力的“空頭支票”,畢竟投資者暫時對產品“扭虧止損甚至實現超額收益”并不抱有太大希望。降費讓利既是“無奈之舉”,也是弱市之下的“最優解”。各機構通過降低銷售費、托管費、固定管理費這些“固定費用”的費率,有助于及時、切實的增厚投資者收益,一定程度上緩和當前銀行理財虧損的尷尬局面。
雖然銀行理財已經沒有“預期收益”的概念,產品也不再保本,但投資者的觀念還未完全轉變。不少投資者仍然將業績基準等同于預期收益率,對于凈值下跌甚至是產品虧損并未做好心理預期。這很有可能導致部分機構在市場行情較差的情況下,為防止投資者無法承受收益虧損而主動填補產品虧損,即實現“剛性兌付”。因此,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教育“任重而道遠”。未來,銀行需要不斷引導投資者對業績基準的認識,幫助客戶樹立理財產品“自負盈虧”的觀念。同時,投資者需要理財看待產品漲跌,在凈值下跌時不要急于贖回,避免造成“踩踏”事件,要學會長期投資。
注:
[1]注:此處剔除了結構性產品和非人民幣產品,下同。
[2]注:由于封閉式產品在其生命周期內無法調整業績基準,因此本文僅統計開放式產品的業績基準變動情況。
[3]注:權益類產品的業績基準大多與指數掛鉤,不在本文的分析范疇中。
[4]注:本表僅統計2021年以來每個周期都進行了業績基準下調的產品。
[5]注:產品在某一時刻上的“固定費用費率”為該產品在此時刻上的銷售費費率、托管費費率、固定管理費費率之和,即固定費用費率(t)=銷售費費率(t)+托管費費率(t)+固定管理費費率(t),其中t表示產品生命周期內的某一時刻。
作者丨普益標準研究員 陳雪花 王杰
免責聲明
本報告中的數據和信息均來源于各機構公開發布的信息,我公司力求報告內容及引用資料、數據的客觀與公正,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報告中的任何觀點與建議僅代表報告當日的判斷和建議,僅供閱讀者參考,不構成對買賣的出價或詢價,也不保證對做出的任何建議不會進行任何變更。對于因使用、引用、參考本報告內容而導致的投資損失、風險與糾紛,我公司不承擔任何責任。
本報告的版權僅為我公司所有,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刊登、發表或引用。我公司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于報告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普益標準。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