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xx銀行渠道部工作人員,我這邊有信用卡,額度最高可達30萬元,請問您有信用卡需要嗎......”
“您好,我是xx銀行信貸中心工作人員,我們系統顯示您有一筆信用貸款,授信給到您這邊使用,您最近有資金需求嗎......”
你接到過這種電話嗎?你認為撥打電話的人就一定是銀行的工作人員嗎?他們還可能是游走在灰色地帶的“中介”。
這些非法中介并未得到銀行的授權,也可能不具備相關的中介資質。他們的辦公地點往往是某咨詢公司、某助貸公司、小貸公司,甚至有可能是違法經營的高利貸公司。
近年來,類似的“貸款業務”“信用卡業務”等疑似電信詐騙電話日見增多。對于銀行體系,電話冒充銀行員工進行營銷,甚至進行詐騙的行為給銀行和客戶都帶來極大困擾。
長沙銀行(601577)表示,這類冒名電話營銷雖未對大部分接聽電話的受眾造成實際損失,也可能未對銀行經營造成實際傷害,但對銀行的正常運營帶來諸多風險。具體來說,風險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一是聲譽風險。冒充銀行員工對客戶進行營銷,客戶事后投訴銀行的營銷行為,并認為是銀行將客戶信息泄漏給了外部機構。這類行為對銀行聲譽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并且嚴重擾亂了銀行業務開展的外部環境。
二是外部欺詐風險。中介助貸并非免費午餐,中介往往會收取一筆不菲的手續費。甚至一些信貸中介先用具有吸引力的條件誘使借款人簽約,中途以借款人的條件不符合等為由更改方案,要求增加服務費。如客戶出現還款困難,很可能會主張銀行與中介合伙,存在出現風險轉嫁至銀行的可能。
與此同時,對客戶而言,這類非法中介行為帶來的安全風險也是多重的,部分客戶有銀行貸款資格,卻被中介用高金額、快審批等托詞誘騙通過中介辦理貸款并收取中介費。部分非法中介故意設置各類關卡收取高額費用,甚至有部分中介假冒銀行員工直接騙取客戶資金。
日前,銀保監會發布的風險提示稱,貸款市場上有一些非法中介假冒銀行名義,打著正規機構、無抵押、無擔保、低息免費、洗白征信等虛假宣傳的旗號誘導消費者辦理貸款,其實這些誘人條件的背后是高額收費、貸款騙局等套路陷阱。這些不法行為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擾亂了市場秩序。
對此,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提醒有借款需求的廣大消費者注意防范以下陷阱風險:
一是假冒銀行名義發布辦理貸款的廣告信息。非法中介會冒充“xx銀行”“xx銀行貸款中心”等名義發布貸款廣告信息,或是向消費者推送貸款額度,聲稱“在銀行內部有關系”“可走內部流程辦貸款”等,誘騙消費者通過其辦理貸款。其實,此類中介機構與銀行并無關聯,是為誘騙借款人進行的虛假宣傳。
二是騙取高額手續費。非法中介常以“低價手續費”“百分百獲得貸款”等幌子吸引消費者。在借款人從銀行獲得貸款后,非法中介又以各種名義要求借款人將貸款資金打入指定賬戶“走賬”,偽造“流水”,借款人一旦進行轉賬操作,這筆資金大多以“服務費用”等名義被截留,借款人很難要回資金,面臨維權困難。
三是提供名不副實的中介服務。非法中介往往瞄準對貸款業務、流程不熟悉,或征信有問題的消費者群體下手,提供所謂的“優惠貸款”“迅速放款”服務,從中抽取極高的費用。事實上,消費者完全可以通過銀行等正規機構官方渠道自行辦理貸款業務。有些不法中介甚至會不顧消費者償還能力,慫恿消費者從各類網絡借款平臺申請貸款,有的貸款產品本身就有很高利息,不法中介仍要再騙取一筆高額費用,其目的就是快速斂財而不是提供服務。
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也提醒有借款需求的消費者,要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念,理性借貸,從正規機構、正規渠道辦理貸款業務。
對于打擊非法中介,銀行也需要承擔較大責任以保護客戶的財產安全,管控金融風險。
比如,對于客戶端,銀行可以進行防詐宣傳,制作反電詐宣傳視頻、漫畫、圖片等材料,通過各種官方渠道持續普及反非法中介、反詐知識,提升客戶的防范意識。
對于銀行內部,也需要調動銀行員工參與打擊非法中介行動,引導銀行員工發現相關線索,并將非法中介電話納入反電詐中心控制對非法中介進行打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