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25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在北京舉行2022年會,年會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與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這一主題,邀請政府與監管部門負責人、專家學者及業界領袖展開高水平的思想交流,分享真知灼見。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胡曉煉在會上表示,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創新理論為指導,全面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范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不斷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走好這條發展道路,胡曉煉稱一方面要把其獨特優勢發揮好,另一方面解決好相對應的矛盾,破解難題,促進高質量發展。
中國金融的本質姓“實”,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本源是中國金融具有的內在基因。胡曉煉認為,從中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屬性出發,需加快構建更加平衡協調、靈活高效的金融資源配置體系,實現融資結構轉型。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儲蓄的優勢,要把這些儲蓄有效動員利用起來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資本和資本市場發揮作用。
在胡曉煉看來,近年來我國金融資源配置效能逐步降低,等量資金投入帶動的經濟增長下降,金融支持創新引領發展的能力不足,產品供給、服務模式不能適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傳統的銀行間接融資在融資結構中占有絕對優勢,為70%,間接融資中銀行實行更加傳統的分業經營,整個金融監管體系中對銀行業的監管最嚴格最成熟,銀行間接融資所能承擔的風險相對較低。如果仍堅持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跟在科技創新潮流之后,以價格競爭取勝,現實的融資結構尚可支撐;但要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這一傳統的融資結構體系就很難適應需要。
“創新行業和企業迫切需要長期可靠、有較強風險承受能力、能適應現金流不均衡前景、未來收益雖不確定但前景可期的資金投入,銀行信貸明顯不能滿足需要。”胡曉煉強調,我們要加快融資結構轉型以促進金融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支持科技創新發展。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發揮資本對實體經濟特別是對科技創新的獨特作用,是深化金融改革的緊迫任務。在我國發揮資本的作用,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要害是抓住“實體”,資本投融資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不熱衷炒概念玩空轉;關鍵是把握“適度”,合理控制資本債務比例,不盲目加杠桿,保持投融資活動的韌性,增強抵御市場波動的能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