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負責人王宏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論壇暨《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 2022》發布式上表示,銀保監會今年制定了《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發展的通知》,對商業養老金融的基本業務規則做了原則性規定,包括產品更具養老屬性,要確保針對養老產品和服務,以及相應的經營管理也要體現長期性。投資要有安全運作,側重長期保值,要充分了解客戶年齡、退休計劃、財務狀況、風險偏好等信息,把合適的產品推薦給合適的人。
除此之外,王宏鶴表示,養老金融創新還要注重以下三方面:
一是增強普惠性。金融業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立場和情懷,去發掘更廣泛的社會需求。實際上,養老金積累具有長期性、流動性的特點,面向中低收入群體,養老金積累需求,商業價值潛力很大,社會意義更大。農村居民、個體戶、靈活就業人員往往養老保障不足,開展養老金積累的手段比較有限。
“我們希望有更多的金融機構針對這類人群提供產品和服務,比如2021年6月我們啟動專屬養老保險試點,指導試點機構重點向新產業、新業態從業人員和各種靈活就業人員推廣。目前,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從業人員投保件數約5萬件,這種普惠性較強的產品隨著時間的積累,業務規模會持續增長,未來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王宏鶴表示。
二是提供適當流動性。養老金融產品往往在期限、領取等方面設置一些要求,這樣可以保障資金真正用于養老,體現養老屬性。老百姓(603883)在投入資金時可能會猶豫,擔心如果中間用錢怎么辦,這種對流動性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
王宏鶴介紹稱,金融機構反映5年期以上的金融產品銷售難度比較大,客戶接受度有限,“因此我們明年1月即將啟動的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中,除了突出生命周期特點,也會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客戶的流動性要求,適當增強養老金融業務的靈活性,引導客戶隨著年齡增長,逐步加大養老儲蓄投入。”
三是堅持長期性。養老金管理比的是長跑,培育長期投資理念,不僅需要面向個人開展投資者教育,也要面向機構建設健康的金融市場文化,發達金融市場中養老金管理在資產管理中占比比較高,表現優秀的資產管理機構有成功的長期管理經驗,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建立長期考核機制。比如美國的貝萊德管理資產超過10萬億美元,先鋒基金管理資產超過8萬多億美元,市場普遍認為這些機構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成功的長效激勵機制,管理者和員工的報酬與長期業績掛鉤,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
“此外,養老金管理還要注重風險防范。前不久,英國金融市場動蕩對養老金市場的沖擊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養老金管理要高度重視并做好風險管控,否則問題的負面影響就可能超出金融范疇。能不能未雨綢繆,對養老金投資風險管理出一些前瞻性的研究,這點非常重要。”王宏鶴表示。
談及當前市場較為關注的個人養老金業務,王宏鶴表示,當前,我國居民存款已經超過110萬億,社會財富轉化為長期養老資金的潛力巨大,為包括個人養老金在內的第三支柱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出臺,擴大了稅收優惠政策的覆蓋范圍,標志著政府政策支持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保險公司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方面,我們從資本實力、經營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對保險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步估計,能夠經營此項業務的公司占人險公司總數的1/3左右,通過這樣的安排,我們希望引導更多實力較強的保險公司參與進來,使個人養老金參加人能夠更為放心選擇保險產品,獲得滿意的服務。”王宏鶴稱。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