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前夕,交易員都已陸續去休假,誰也沒想到日本央行會在此刻突然襲擊。
日本央行這一發達國家央行最后一個“鴿派堡壘”也坍塌了。其在12月20日發布利率決議時意外大幅修改收益率曲線控制計劃(YCC),引發日元大幅上漲,日經股指一度下跌超過800點,此后跌幅有所收窄。
日本央行20日召開貨幣政策會議宣布,將收益率目標從±0.25%上調至±0.5%左右(早前通過購債將收益率控制在0附近),但同時又將1~3月日本國債購買規模提高至9萬億日元/月。
“目前距離行長黑田東彥結束任期還有三個月,交易員又已經開始陸續休假,誰也沒想到日本央行會突然放大招。事實上,只有日元在對美元大漲。”某外資券商外匯策略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年底有不少機構超配日本股票。因為日元大幅貶值,有望支持日本企業的盈利,利好日本股票前景。這一策略目前可能會要重估。”
2022年以來,全球央行的一舉一動是全球市場關注的焦點。
2023年臨近,2022年一口氣加息了425個基點(BP)的美聯儲,加息進程遠未停止;進行了多次75BP和50BP加息的歐洲央行、英國央行還面臨嚴峻的通脹考驗;疫情管控放松后,中國通脹會否走升,從而引發貨幣、財政政策的轉向,也成了各界關注的焦點。
日本央行鴿派堡壘坍塌
回顧2022年,唯有日本央行還死守YCC的寬松政策不變,哪怕通脹已經超出了3%,這也導致美元/日元一度貶值至150附近。
早前,眾多交易員一度大舉做空日債,對賭日本央行守不住0的收益率,然后當時日本央行不得不增加購債規模。早前由于日元大幅貶值,央行更是進場干預。
德國商業銀行外匯和新興市場分析師AntjePraefcke對記者表示,市場將今天的決定解讀為退出擴張性貨幣政策的第一步,當日美元對日元從137.30暴跌至133.30。“但對于如何評估今天的行動,我仍有一點分歧。當全球收益率都在上升時,允許更大范圍的目標收益率是有道理的,這些目標收益率正在推高。但同時增加購買量以更好地捍衛新目標,再次稀釋了這一看似鷹派的決定。”
日本央行在聲明中表示,其目標是“為了改善市場功能,鼓勵整個收益率曲線更平穩地形成,同時保持寬松的金融環境”,并表示央行將通過實施這些措施,在這一框架下加強貨幣寬松政策的可持續性,以實現價格穩定目標。日本央行將繼續實施量化和定性寬松政策(QQE),控制收益率曲線。
日本核心CPI僅在3%左右,美國此前一度逼近6%。在日本央行看來,日本真實需求萎靡,會在不久后將通脹率拉回到2%的目標,無需因為其他國家就決定取消負利率。但日本央行無疑面臨越發沉重的壓力。
亦有交易員對記者表示,或許這是日本央行首次承認收益率面臨上行壓力,同時也為將于春季上任的黑田東彥的繼任者鋪平了道路。
早在日本央行行動的前一天,瑞銀方面對記者表示,最新上調明年3、6、9及12月日元預測值至140、135、130及125,原來分別為155、150、140及140。
“我們之前就提醒,如果美元日元貨幣對繼續走低,12月2日135附近的趨勢線形成第一個支撐位。在此之下,美元/日元可能跌至12月2日的低點133.62(20日已經跌至133.33附近),然后是3月4日的低點到10月21日的高點之間的50%回檔位133.30。”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佩里(JoePerry)告訴記者。
美聯儲仍將持續推高終極利率
比起大刀闊斧一年加息超400BP的美聯儲,日本央行的這些調整根本微不足道。2023年,美聯儲仍將持續加息進程。
12月美聯儲的加息幅度放緩至50個基點(BP),但將其對2023年聯邦基金利率峰值的預測上調了50BP,至5.1%(9月會議預測為4.6%)。這意味著美聯儲盡管加息放緩,但利率峰值會更高。高盛方面預計,美聯儲在明年2月、3月、5月仍有望加息3次,幅度約為25BP。
盡管美國11月CPI同比升7.1%,低于預期值(7.3%)和前值(7.7%),11月核心CPI連續兩個月低于預期,但距離美聯儲的目標相去甚遠,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表明——需要看到通脹回到2%。美聯儲不退卻的原因亦不難理解:經濟、就業數據放緩尚未構成足夠的威脅,而通脹仍然處于高位。
就細分項來看,11月住房類別反彈至非常高的速度(每月租金+0.77%,10月為+0.69%),但房產估價服務網Zillow等先行指標顯示,租金開始下降(長期租約和市場價格之間存在滯后)。然而,高盛認為,面對醫療保健系統不斷增加的成本壓力,醫院(-0.3%)和醫生服務(持平)的價格疲軟似乎不可持續。也有觀點認為,明年油價也仍存變數。因此,通脹能否回落到美聯儲的目標值,仍是未解之謎。
11月以來,美股經歷了前6周的反彈,標普500指數一度從3500區間反彈至4100附近,這更多是因為早前市場開始為“美聯儲暫停”定價。但摩根士丹利首席美股策略師威爾遜(MichaelWilson)近期也對美股再度看空,并認為美股估值繼續提升的驅動力正在消失。考慮到過去6周的熊市反彈(由美債收益率下降驅動),目前收益率可能沒有太多的下跌空間。此外,市場不愿對似乎顯而易見的盈利風險進行定價。盈利過剩在各個行業都相當普遍——標普500指數85%的行業預期每股收益比疫情前水平高出10%,這似乎過于樂觀。
歐央行繼續迎戰能源危機
轉視深受能源危機困擾的歐元區,歐洲央行在2023年可能也仍將維持鷹派姿態。
歐洲央行在上周將存款便利利率提升50BP達到2%,符合預期。此外,聲明強調,歐洲央行將從2023年3月起,以每月150億歐元速度開始量化緊縮。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還將通脹目標從2022年的8.4%(此前為8.1%)收緊至2023年的6.3%。上周的新聞發布會上,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發表鷹派措辭,表示“很明顯”未來一段時間內會加息50BP,并表示歐洲央行需要采取更多超出市場預期的措施。
目前,薪資增速和能源危機可能都是推高歐元區通脹的關鍵因素。“從交通部門到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英國在圣誕節前幾乎每天都有罷工。”英國媒體于12月1日梳理的“罷工日歷”顯示,鐵路工人、護士、學校老師、郵政員工、銀行安保人員等群體都將在12月舉行不同規模的罷工,要求加薪、改善工作條件等。
盡管目前歐洲天然氣庫存充足,但隨著12月歐洲各地氣溫驟降,降至同期的平均水平之下,歐洲天然氣庫存開始出現拐點,庫存量的絕對水平開始有所下滑。這使得原本脆弱的能源供應網絡再次面臨考驗。
中國仍將維持相對寬松立場
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指向提振經濟和重振信心。亦有人擔心,隨著疫情管控措施放開,明年中國通脹或快速上行,導致下半年政策明顯收縮。
不過,野村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近期對第一財經表示,明年中國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方面的支持會持續,通脹并非一個擔憂。疫情暴發初期,美聯儲大量印錢,政府更是進行了大量的居民端財政刺激,導致通脹高企,但中國在這方面始終較為謹慎。
思睿集團方面認為,盡管一些知名經濟學家主張中國QE(量化寬松),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貨幣政策應“精準有力”,并重新加入了“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一表述。有鑒于此,流動性的擴張將是結構性的、有針對性的,而非一攬子的全面寬松。為了抵消內需疲軟,緩沖樓市下行壓力,宏觀杠桿率很可能會抬升。進一步降息降準也應該在計劃之中。但這不等同于量化寬松。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