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12月17日在由《財經》雜志、財經網、《財經》智庫聯合主辦的“《財經》年會2023:預測與戰略”上分享了綠色低碳轉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王信稱,短期內,綠色投資增量不一定能抵消高碳投資萎縮規模,消費水平可能受影響,發展中國家的高碳產品出口也會受到抑制。
他援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2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預測稱,如果到2030年實現減排25%,則到2030年,全球經濟增速平均每年放緩0.15~0.25個百分點。但如果遲遲不采取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經濟增長所受的沖擊將更大。世界銀行2022年10月發布的《中國國別氣候與發展報告》測算,低碳轉型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影響可控,到2030年對GDP的影響在-0.02%~0.4%之間。
中長期內,隨著各項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落實和經濟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相關大量投資和技術進步,將帶動勞動生產率逐步提高;低碳轉型創造的新就業崗位可彌補高碳行業調整帶來的崗位損失,增加勞動力需求和人力資本積累。總體而言,經濟有序低碳轉型可在中長期促進經濟增長。
王信稱,我國還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較依賴化石能源,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偏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面臨嚴峻挑戰。短期內,如果碳減排驅動碳價上升過快,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劇烈調整,經濟增長將受到一定沖擊。但綠色低碳轉型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重大機遇,有望驅動創新、創造額外的就業機會、大規模增加資本積累,釋放新的經濟增長潛能。
王信表示,我國擁有世界三分之一的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四分之一的太陽能(000591)發電容量,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綠色債券和信貸市場,綠色金融、轉型金融發展空間廣闊,我國完全有能力同時實現經濟增長和綠色低碳有序轉型。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和相關政策的支持引導作用:
一是及早完善碳定價機制,充分發揮合理碳價有效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完善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大其覆蓋的行業和企業,引入金融機構發展各類金融產品,提高碳定價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二是針對綠色低碳轉型投資規模大、初期面臨較多不確定性的特點,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相關產品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可持續掛鉤債券、碳中和債券,以及股票、基金、保險等。
三是針對部分地區、行業、人群可能因低碳轉型而受到較大沖擊,及時采取措施促進公正轉型。貨幣政策應更加關注就業目標,支持高碳行業有序轉型和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四是及時防范和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做好金融機構、地區等層面的氣候風險敏感性分析和壓力測試,研究采取逆周期資本緩沖、差額存款準備金等監管工具防范高碳行業風險積累,存在較大脆弱性的金融機構應及時補充資本金、處置不良資產。
“少數高碳行業較為集中、轉型風險較大地區,應做好預案,通過地方政府救助、動用存款保險基金以及必要時動用金融穩定保障基金等,防范和化解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王信表示。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