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行業發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由中國銀行業協會農村中小銀行工作委員會(下稱農銀委,原中國銀行業協會農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員會、村鎮銀行工作委員會合并組建)組織,農銀委副主任單位北京農商銀行牽頭,浙江農商聯合銀行,黑龍江、江西、福建、陜西省農信聯社,上海、廣州、江南、武漢、吉林九臺農商銀行,中銀富登、興福、昆山鹿城、東營萊商、章丘齊魯、濟寧儒商村鎮銀行等16家單位共同參與。
《報告》包含運行環境、業務發展、社會貢獻、法人治理、經營管理、改革創新、黨建領航、發展展望八大篇章、二十五章節,重點展現了農村中小銀行機構2021年的經營發展成效、法人治理與內部管理舉措、支持服務鄉村振興與“支農支小”特色亮點,分析展望了機構改革轉型與行業發展趨勢,是具有總括性、全覽性、權威性、前瞻性的行業年度報告。
《報告》指出,2021年,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金融監管部門的指導支持下,聚焦主責主業、服務實體經濟,積極把握農村農業現代化帶來的新機遇,全力對接支持重大國家戰略,加快改革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強化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行業總體呈現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行業運行總體穩健,業務發展積極向好。截至2021年末,全國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總資產和總負債分別達到45.69萬億元和42.23萬億元,同比增長均為10%。信貸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由2020年53.82%提升至2021年55.01%,提升1.19個百分點;各項存款占總負債比重由2020年84.14%升至2021年84.35%,上升0.22個百分點,且呈逐年上升態勢。其中,農村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2130億元,同比增長9.06%;凈息差略有回升,由一季度的2.20%升至四季度的2.33%;不良貸款率3.63%,同比下降0.25個百分點,達到3年來最低水平;撥備覆蓋率129.48%,同比上升7.29個百分點,為近3年最高,資產質量穩中向好。村鎮銀行實現凈利潤109.76億元,較去年增加33.42億元,同比增長43.73%;不良貸款率3.47%,同比下降0.16個百分點。
地區差異較為明顯,減費讓利成效顯著。在全國35個省市農信系統中,總資產規模超過1萬億元的有18個,當地貸款市場份額排名位列第一的有19個。其中,浙江和江蘇2個省級農合機構涉農貸款總量均破萬億元,兩地占全國農合機構涉農貸款總量20%以上。《報告》對22個省市農信系統進行深入調研,數據顯示,凈利潤實現兩位數增長的有10個,吉林、新疆、貴州農信凈利潤增速居前三位,分別達57.61%、30.48%、30.06%,但有3個省市農信系統負增長;利息凈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的有7個,陜西、浙江、河南農信利息凈收入增速居前三位,分別達59.76%、58.85%、49.52%,但有7個省市農信系統負增長。農合機構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04.18億元,較上年減少33.82億元,同比下降24.51%;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占營業收入比重為1.21%,較上年下降0.49個百分點。非利息收入1414.62億元,較上年減少346.61億元,同比下降19.68%,且連續3年同比減少。
積極服務國家戰略,社會貢獻日益突出。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立足所屬區域,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重大國家戰略,擴大金融服務覆蓋面,持續加大重點領域金融支持力度,為相關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提供穩定可持續的資金支持和優質靈活的綜合服務。2021年,面對艱巨繁重的疫情防控任務、極為罕見的自然災害影響,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全力服務抗疫保供,大力推進助企紓困,有效支持“六穩六保”,為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作出積極貢獻,在支持鄉村振興、踐行普惠金融、發展綠色金融、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積累了諸多寶貴經驗。
治理質效有效提升,股權管理不斷完善。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進一步推進黨的領導與法人治理有機融合,著力優化治理結構,提高法人治理運行效能,為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2021年,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產權(股權)改革有序推進,農村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取得突出成果。依法合規強化股東股權管理和關聯交易管理,持續完善投資者關系管理,規范開展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有效保護了股東、客戶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截至2021年末,全國已改制組建農商銀行1569家,占農信機構法人總數的71%。
經營管理持續向好,企業活力有效增強。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積極探索優化經營管理機制,全面增強經營管理活力。2021年,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以現代商業銀行標準,持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和化解取得顯著成效;依托渠道創新推進農村金融廣覆蓋,加強線上線下渠道融合發展;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秉持“以人為本”理念,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有效激發員工隊伍活力。截至2021年末,全國農合機構現有在崗員工91.33萬人,其中,30周歲以下青年占比已達23.97%,大專以上學歷83.57萬人,占比超過91.5%。
機構改革全面推進,創新引領轉型發展。深化省聯社改革成為新一輪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相關機構按照因地制宜、“一省一策”、分類推進的原則,積極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改革模式;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始終堅持股份制改革方向和市場化經營原則,大力推進產權改革工作;村鎮銀行轉型發展全面提速,兼并重組適度有序推進。2021年,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聚焦戰略升級,通過變革組織架構、實施差異化經營戰略、優化盈利模式,推動經營轉型邁出新步伐;立足自身實際和市場需求,以客戶為中心,積極開展產品和服務創新,打造業務創新新生態;強化金融科技引領,有效賦能業務發展和管理升級,全力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
黨的領導全面加強,黨建融合促進發展。面對內外發展環境的深刻變化,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確保在公司治理各環節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始終以黨的方針政策為指引推進業務發展,以黨建融合互促為路徑提升經營管理質效。2021年,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積極探索新時期黨建工作新思路新舉措,創新黨建模式,加強組織建設,全面夯實黨建基礎,積極發揮工青婦等群團組織的作用,大力加強清廉金融建設,以黨建融合互促為路徑提升業務運營質效,把黨建優勢轉化為強勁的發展動能。
《報告》指出,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的穩健發展得益于金融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管和積極引導,得益于各地方相關政府部門的鼎力支持,也得益于自身的積極努力。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呈現的強勁韌性、鄉村振興帶來的廣闊空間、改革化險提供的重要保障、數字轉型形成的競爭優勢,將為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帶來重要發展機遇。同時,在外部發展環境日益復雜嚴峻的背景下,全國農村中小銀行機構的經營管理和盈利能力將面臨嚴峻挑戰,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可持續發展能力、資本補充能力、業務拓展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均受到考驗。對此,農村中小銀行機構要統籌經營發展和疫情防控,從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深的層次科學研判和把握面臨的形勢,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去審視當下所處的發展階段,在國家發展大戰略中去謀劃自身的發展藍圖,堅決扛起服務“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歷史使命,奮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之路。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