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第19屆中國國際金融論壇在上海舉辦,上海銀行行長朱健參加論壇并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是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金融機構理應主動作為,以更好體現政治性、人民性。
上海銀行立足國家綠色發展大局,把握綠色產業發展機遇期,高度重視綠色金融工作,從頂層設計、產品體系、管理配套、運營優化等著手加快布局。去年以來上海銀行推出了自身“綠樹城銀”品牌,較早出臺了國內銀行業雙碳白皮書,作為唯一金融機構參與上海地區《零碳園區創建與評價技術規范》團體標準制定等,綠色金融得到快速發展,在去年綠色貸款和客戶規模增長均超1.8倍的基礎上,今年又實現了規模翻番。綠色金融正逐步成為該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當前,綠色金融發展正處于難得的機遇期。從政策驅動看,中央層面建立了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各級政府和各產業部門密集出臺多項綠色發展政策,有序有力地釋放紅利。具體就綠色金融而言,主要是兩個方向:一是支持貨幣政策工具創新。人行陸續推出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貨幣政策工具,目前已累計發放3047億元,帶動綠色領域融資快速增長,3季度末全國綠色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31.4%,達到20.9萬億元,在全球處于領先。二是支持投融資模式創新。通過設立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各地政府綠色投資基金等,加大社會資源引導力度,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等,未來不平衡的狀況有望得到緩解;通過鼓勵推出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多樣化產品,豐富投融資渠道。
對于國內銀行業,綠色金融總體還處于探索的階段,還存在著服務方式難以匹配產業轉型需求、對綠色產業前沿領域了解不深、綠色金融發展體系尚不健全等問題。“我認為核心是轉變銀行自身的經營管理體系,以自身專業性的提升推進綠色金融做優做大”朱健表示。
一是專業性的提升應構建在發展模式的轉變上。綠色發展是社會治理體制、產業轉型發展、資源使用方式等轉變的綜合過程,適應這一過程,銀行需要同步推進自身經營體制的轉變,通過將綠色金融發展納入戰略,完善公司治理架構,成立專門團隊、專業部門等,以全局視野,從更高層面凝聚內部資源,加快謀篇布局,為綠色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推進管理機制的轉變,構建符合ESG原則的業務評價、行業標準、數據統計、風險管理、信息披露等,形成有利于綠色金融發展的配套管理體系。推進發展模式的轉變,在深度研究綠色重點行業的基礎上,加快風險識別模式創新,立足長遠視角,從政策導向、行業前景、技術應用、成果轉化、交易對手等多維度重新構建客戶與風險評價模型,建立差異化的支持策略,形成更好服務綠色發展需求的專業能力。
二是專業性的提升應體現在守正創新上。所謂“守正”,即應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主線,持之以恒加大投入支持力度;應守住風險合規底線,始終確保行穩致遠;應基于市場發展、企業需求、戰略定位等,堅持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在此基礎上,抓好三個重點:重點加快產品服務創新,對接碳捕捉、降碳、清潔能源等新技術、新產業發展需求,整合信貸、債券、投資、結算等各類資源,配套產品和服務流程創新,為企業提供不止于信貸的綜合金融服務。重點加快協同合作創新,以開放心態,加強與各類政、產、學、研機構的交流合作,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助力自身綠色金融發展;以一體化思維,聚焦產業鏈上下游、聚焦行業生態,拓展綠色客戶合作圈。重點加快數字化應用創新,通過評級標準、評價模型等構建,提升金融服務響應效率;通過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碳流等數據建設和把握,搭建綠色信用橋梁,提升對綠色金融的風險識別和把控能力,實現更高質量的綠色金融發展等。
三是專業性的提升應融合拓展于更高層面的綠色發展理念上。綠色金融不止于金融,其核心要義更在于轉變原有高消耗的發展理念和方式,更注重協調、健康、可持續。銀行在服務好企業發展的同時,還應從自身綠色實踐出發,圍繞綠色碳普惠,打造自身更簡約、高效、低碳、環保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通過自身運營層面的碳達峰、碳中和,助力國家“雙碳”目標的實現。從綠色理念傳導發力,一方面,可以通過綠色品牌構建,發揮自身示范效應,提升對社會綠色發展的影響力。另一方面,應立足社會責任,與客戶開展更多綠色理念的交流互鑒,以銀行在ESG、節能減排等方面的經驗,支持客戶開展綠色運營。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