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5日至9日,由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數字金融聯合宣傳年、中國電子銀行網主辦的“2022數字金融創新發布周暨第十八屆宣傳年年度盛典”在“云端”舉行。發布周為期五天,活動涵蓋數字金融創新主題分享,新書發布、研究報告、手機銀行行業倡導、開放銀行白皮書等多個“創新發布”環節。備受業界關注的“2022中國數字金融金榜獎”榜單也在本次活動中揭曉。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參加了本次活動并做精彩發言。他結合銀行金融科技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分別從“數字化勞動力的提出和實踐”“數字化人才的意義”和“挑戰以及培育數字化‘人才’的建議”等三個方面介紹了數字化勞動力和數字化人才。
發展金融科技,加快數字化轉型,關鍵在于“人”
董希淼提出,發展金融科技,加快數字化轉型,關鍵在于“人”——既包括數字化勞動力,更需要數字化人才。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穩妥發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這些都對數字化“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數字化勞動力:1.73萬億元的新藍海
什么是數字化勞動力?董希淼介紹說,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就提出:運用“數據+技術”打造數字化勞動力,實現全價值鏈、全要素優化配置,培育技術先進、研發敏捷、渠道融合、決策精準、運營高效的創新發展動能,構建以用戶、場景為中心的金融服務體系,全面提升數字時代企業核心競爭力。
關于其定義,董希淼還引用了麥肯錫發布的《數字化勞動力白皮書》概念,數字化勞動力是通過數字化技術打破人與機器邊界、充分激活勞動力潛能的第四種企業用工模式,即“人機耦合”。這份白皮書認為,人類與計算機交互、融合、共創可助力提升人的潛能,創造更大的價值,從而高效落地數字化勞動力轉型。研究預測,到2030年數字化勞動力將在中國形成一片價值1.73萬億元的新藍海。
董希淼認為,數字化勞動力的典型應用之一就是數字員工。他指出,數字員工具備三大特征:智能性、易塑性、組裝性,這三大特征相應地可以解決三個問題:“不想干”“不好干”和“干不好”。
根據浦發銀行和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發布的報告,客戶服務、運營管理、市場營銷、內控合規、風險管理和投資交易等是數字化勞動力在銀行業的六大應用場景。比如,在客戶服務方面,數字化勞動力可以勝任智能外呼、智能催收、數字大堂經理等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銀行業數字化勞動力的研發和實施,應站在行業和全行高度的通盤考慮,在投入與產出、質量和成本之間求得一個合理的平衡。董希淼也特別強調,銀行不要為了用數字化勞動力而用數字化勞動力。在能力不具備的情況下盲目引入數字化勞動力,如果后續的支撐沒有跟上,其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
因此,不同規模的銀行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采取不一樣的數字化勞動力實施路徑。城商行、農商行等中小銀行,其客戶需求、資金實力和技術能力方面相對一般,應從性價比較高的客戶服務類和運營管理類數字化勞動力開始實施。全國性銀行有強大的資金、技術、人才和數據優勢,可以進行全面探索和部署,將數字化勞動力應用于多個場景。
人人都可以成為數字化人才,但并非人人都能成為數字化人才
董希淼直言,數字化勞動力并不能完全替代銀行的員工。他指出,數字化勞動力替代的是一些相對簡單的、重復比較多的工作。盡管有六大場景,但一些高級的、復雜的工作仍然需要有真正的人來做決策和管理,所以在發展金融科技、加快數字化轉型中,銀行除了要研發部署數字化勞動力,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數字化人才,這比數字化勞動力更重要。
在比較研究了多個數字化人才的定義后,董希淼認為,“數字化人才就是科技人才”的認識是有失偏頗的。他強調,數字化人才特別對銀行業來說不只是信息科技人才,包括科技類、業務類、管理類這三類,不能簡單地把數字化人才等同于科技人才。他判斷,人人都可以成為數字化人才。只要具備數字化思維,能在科技研發、業務創新、經營管理方面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能夠推動本機構的數字化轉型,這樣的人才就是數字化人才。但是,未必人人都能成為數字化人才。
數字化人才培養的積極意義
一是數字化轉型的因素。數字化人才不但關系到銀行數字化轉型能否成功、轉型的快慢,而且關系到今后發展的穩健與否。
二是服務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G20杭州峰會批準《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在數字經濟時代服務全面鄉村振興需要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大零售轉型與數字化轉型的結合點之一也是數字普惠金融,這就需要大量的數字化人才。
三是滿足金融監管的要求。央行《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提出,“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養”;銀保監會《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提出,“大力引進和培養數字化人才”。
四是員工自我提升的現實需要。2022年9月,人社部頒布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金融科技專業人員”首次寫入大典之中,“金融科技師”將成為新職業。
加大數字化人才培養,其實不要擔心員工會流失,增強員工自身的職業發展的能力,對整個行業發展有幫助,員工能力提升后,其自身的忠誠度往往會更強。
銀行業數字化人才培養的問題和建議
董希淼認為,銀行在數字化人才培養方面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
第一,重技術人才,輕業務人才。這已經導致技術和業務難以深度融合,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人才還是十分缺乏。
第二,重外部引入,輕在職培養。這兩年大家很重視外部引入,部分機構還大量增加投入,但是“外來的和尚不一定能念好經”。
第三,重薪酬激勵,輕職業發展。招人容易留人更難,如果不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和職業前景,往往難以真正留住用好人才。
最后,董希淼給出了六條數字化人才培養的建議:
一是轉變觀念和理念。既要大力發展數字化勞動力,更要大力培育數字化人才。
二是明確戰略目標。將數字化勞動力和人才培養作為數字化轉型戰略的重要部分,制定全面規劃,明確具體目標。
三是完善培養體系。明確數字化人才的培養標準,研究行業發展規律和數字化人才標準,根據銀行自身實際,制定數字化人才培養標準。打造數字化人才培養的良性生態,數字化人才培養不能唱“獨角戲”。
四是優化支持機制。包括招聘引才機制,激勵約束機制,推動進入董事會高管層監事會。
五是培育數字文化。如設立獨立子公司,全組織敏捷轉型,構建創新試錯空間,從工作細節培養數字文化。
六是政策支持和規范。金融管理部門加大政策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培育卓越有效的數字化領導,加大數字化勞動力和數字化人才供給。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