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明確了金融數字化轉型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旨在引導金融機構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守為民利企初心、切實履行服務實體經濟使命,高質量推進金融數字化轉型,健全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共同富裕貢獻金融力量。為宣傳貫徹新階段金融科技發展規劃,《中國金融》雜志微信公眾號特別策劃“金融數字化轉型典型實踐”專欄,以推動行業交流互鑒。
金融數字化轉型典型實踐(第八期)包含三篇文章。
【實踐一】“金通工程—客運貸”創新鄉村客運金融新模式
【實踐二】一站式惠農服務賦能鄉村振興
【實踐三】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惠農貸款服務
【實踐一】“金通工程—客運貸”創新鄉村客運金融新模式
為解決鄉村公眾便捷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啟動鄉村客運“金通工程”建設。郵儲銀行四川省分行積極響應建設要求,綜合運用大數據、車聯網等技術,打造出“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鄉村客運信貸服務”,推出“金通工程—客運貸”產品,實現面向鄉村客運主體的智能化融資信貸服務,為“金通工程”的高質量推進做好資金支持與保障。
在業務創新方面,一是綜合鄉村客運主體的車輛狀態、駕駛行為、交通考核等數據,構建鄉村客運主體信用信息庫;二是對鄉村客運主體進行信用分級,并基于分級情況開展差異化信貸服務,幫助誠信狀況良好的從業者獲取額度更高、利率更優的信貸服務,形成鄉村客運健康發展的良性循環;三是將鄉村客運信貸流程進行線上化、數字化升級,相關業務的辦理時長縮短至1天,有效提升鄉村客運信貸服務的便捷性與時效性。
在技術應用方面,一是運用車聯網技術,實時跟進鄉村客運車輛狀態和駕駛員行為數據,確保鄉村客運主體按要求安全穩健開展運營;二是基于大數據技術,綜合應用車輛運行數據、駕駛行為數據、交通考核數據和行內歷史數據,建立起鄉村客運信用評估及風控模型,提升信貸服務與風險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在數據安全方面,一是嚴控數據采集范圍,確保未經授權的用戶數據不采集、不使用,數據使用完成后及時做好數據清理;二是堅持“最小授權”原則,數據使用僅限于必要授權范圍,嚴防違規使用或訪問非必要數據;三是嚴格把控數據來源的合法合規性,只獲取合法數據用于信貸評估與風險防控;四是在數據傳輸、存儲過程中使用專用通信線路和安全加密手段保證數據傳輸和存儲安全。
“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鄉村客運信貸服務”投入運營后,實現鄉村客運信貸服務的智能化升級,推動貸款申請、放款等流程實現線上化再造,在提升業務辦理效率、促進資金精準投放、改善客戶服務體驗方面作用明顯。截至2022年10月,“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鄉村客運信貸服務”已在四川10個市州推廣,累計完成交通運輸相關融資授信超277.5萬元,為鄉村客運帶來高效、便捷、安全、實惠的金融服務。
(供稿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郵儲銀行四川省分行、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
【實踐二】一站式惠農服務賦能鄉村振興
為助力農村金融服務普惠化、推進數字鄉村場景化,青島農商銀行以智能終端、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為觸點,規劃建設了鄉村振興“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平臺為政務、金融、生活等場景提供一站式服務,構建了“金融+農業+供銷”的農村產業金融支撐體系,進一步完善了農村金融服務和公共服務環境。
在場景服務方面,平臺規劃并建設了基礎金融、民生服務、政務服務、農業產業鏈、信貸支持等幾大功能模塊,將碎片化的服務整合加工,在此基礎上推出“政銀互聯e站通”“農產品(000061)收購e站通”“莓好錢景”“線上普惠貸款”等一系列特色化涉農金融服務,形成覆蓋農村生產、生活全場景的一站式綜合服務體系。
在技術應用方面,構建了統一的數字證書安全體系,全面強化安全措施。采用微服務架構,實現服務獨立部署、快速啟動、敏捷開發、動態擴容、代碼復用。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5G通信等新技術,實現行內外金融、政務、產業鏈服務的高效整合。定制雙屏智能終端設備,以分屏顯示保障客戶隱私。平臺先后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
在業務模式方面,依托“政銀互聯e站通”選點布設,實現青島市近6000個行政村全覆蓋,通過“下沉”服務渠道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的布局模式。依托平臺開放式架構,實現“金融科技+政務服務+智慧生活”的開放合作模式,推進服務端口前移。依托場景應用的原子化管理,實現靈活配置場景所需的應用、服務和產品。依托農業產業交易數據的采集加工、分析挖掘,拓展助農、惠農、利農產品,提供授信支撐,推進形成整個金融服務的閉環。
截至2022年10月,平臺已實現交易超800萬筆、金額超74億元,累計政務服務近10萬人次,線上三農信用貸款3440余筆,放款金額3.97億元,農產品結算服務2600余人次,交易金額近億元,帶動營業收入1.18億元,實現營業利潤超1億元,真正將基礎金融、民生、政務、融資結算等服務送達村莊社區,打通便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家門口的銀行”,為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更聚焦、更敏捷、更智能、更開放的金融服務。
(供稿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青島市中心支行、青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
【實踐三】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惠農貸款服務
為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提高支農服務水平,吉林銀行秉承“回歸本源、深耕本土、服務實體、防控風險”的發展理念,針對具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村種植戶,以“金服+物權+銀行”的合作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有效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
貸款產品線上化。創新研發出可降低人工審核成本、提升業務處理效率的個人線上業務管理平臺——“吉農e貸”貸款產品,將授信審批、合同簽訂、貸款發放、貸款歸還等流程線上化,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完成農戶身份核驗及貸款審批等重要環節。農戶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務,縮短農戶申貸時間,提升服務便利性和用戶體驗。
風險控制模型化。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行內外數據,建立針對農戶的貸款風控模型,豐富農戶的風險評價維度,提升銀行授信評估精準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客戶身份的準確識別,相比傳統貸款模式,大幅減少人為干預,規避潛在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保證客戶信息的真實有效。
受眾客戶最大化!凹re貸”產品將客戶群體擴展到農村,著力紓解傳統信貸服務中因網點覆蓋率低導致客戶流失的問題,有效擴大金融服務半徑,為農戶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貸融資服務,優化客戶貸款服務體驗,有力推動助農服務發展!凹re貸”產品是吉林銀行做實真小真微,將信貸資金精準滴灌“三農”市場,打通金融助農“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截至2022年10月末,“吉農e貸”已在吉林省24個縣市地區開展相關服務,累計服務農戶4103戶,累計投放貸款金額4.4億元,貸款余額4.1億元,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供稿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支、吉林銀行、北京金融科技產業聯盟)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中國金融雜志。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