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下午,一場以“新格局、新模式、新動能:在國家戰略和《南沙方案》背景下共建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為主題大灣區圓桌會議在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9屆全球年會上舉行。
“在當前困難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下,大灣區金融仍展示出了較強的整體競爭力和充分的活力”,央行廣州分行行長白鶴祥應邀發言時表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推動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既要立足于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個金融中心和四個核心城市的現實,準確理解認識國際金融樞紐建設的功能定位,又要深刻把握新時代金融開放新趨勢,找準金融創新著力點,培育金融創新的新優勢,推動核心城市在相互的金融合作上進行優勢互補。
白鶴祥進一步指出,金融中心本身的功能更多是集聚和輻射,而金融樞紐的建設更多是各個金融中心之間互聯互通,規則制度互認,以及資源的自由流動和優勢互補。“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的核心要義就是四大核心城市之間要錯位發展,形成整體,凝聚合力,充分發揮好核心城市的核心引擎功能和示范帶動作用。”
在國家頂層制度設計層面,白鶴祥建議,要爭取國家立法機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盡快研究制定大灣區經濟發展促進法,為國際金融樞紐建設能夠提供相應的法律保障。“作為人大代表,我已經正式提交了關于盡快制定大灣區經濟發展促進法的議案,并且明確建議建立由中央政府主導的工作機制,協調解決國際金融樞紐建設中的重要問題,推動粵港澳三地形成更強合力,編制國際金融樞紐建設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發展目標、建設任務,為粵港澳三地共建國際金融樞紐提供有利的法律遵循。”
要著力打造五大樞紐
在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定位和建設目標層面,白鶴祥提出,要著力打造五大樞紐。
一是打造金融科技樞紐,攜手港澳共同制定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明確大灣區核心城市金融科技發展的定位,加快培育和發展數字金融產業集群和應用場景生態體系,強化監管科技賦能金融安全網建設,深入推進粵港澳金融科技的監管合作,進一步提升大灣區金融科技的競爭力。
二是打造創新資本樞紐,加強對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金融支持,探索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的金融服務體系,用足用好貨幣信貸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完善提升科創企業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水平,支持科創企業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三是打造綠色金融樞紐,推動廣州綠色金融改革創新實驗區提升為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示范區,積極培育和發展碳市場,圍繞綠色金融標準共建規則互認、市場互通以及綠色金融服務創新,轉型金融支持方式等重點領域,持續深化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
四是打造人民幣資產配置樞紐,穩步擴大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探索發展跨國企業財資中心,推動跨國企業資金池業務創新,深化跨境金融資產轉讓試點,聯動推進大灣區跨境理財及資產管理中心的建設。推動自由貿易賬戶及其他業務的有序開展,支持大灣區各類市場平臺更多交易標的采用人民幣計價和計算,促進港澳離岸人民幣市場與廣深在岸人民幣市場良性互動協同發展。
五是打造金融制度創新樞紐,推動大灣區內地城市與香港、澳門信用評級互認,深化海外人才用匯便利化試點業務創新,加強與港澳金融監管部門合作,完善粵港澳金融糾紛多元調解機制,依托中國南沙國際仲裁中心等平臺,探索構建符合國際慣例的金融領域商事爭議解決機制。
從五大方面抓好金融支持南沙建設政策的落實落細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了《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支持南沙加快打造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
白鶴祥表示,央行廣州分行接下來將緊緊圍繞五項重點任務,著力抓好金融支持南沙建設的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地落實。
一是突出金融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助力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合作基地,強化與港澳在科創金融領域的協同創新,支持南沙增強科技創新優勢,加快未來產業的培育。
二是要突出金融對深度融合的支持,助力創建粵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平臺,不斷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措施,持續優化促進創業就業的金融環境。
三是要突出金融對內聯合外通的支持,助力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強化對廣東和港澳雙向開放的金融支持,促進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拓展和增強,不斷提升南沙內外循環的連接功能。
四是要突出金融對制度創新的支持,助力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緊緊抓住打造國際一流金融營商環境,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等關鍵著力點,探索粵港澳金融規則、機制對接,一市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的多元化實現形式,為“一國兩制”下的金融創新合作提供有利的保障。
五是突出金融對安居樂業的支持,助力打造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聚焦粵港澳居民在南沙安居樂業的堵點、痛點和難點,持續完善民生金融服務,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要聚焦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點,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教育服務、生態環境優化等領域的金融支持工作,助力南沙在新征程上以更高質量發展煥發新的活力。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