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銀保監會、人民銀行聯合下發《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要促進銀行保險機構不斷提高金融服務新市民水平。行至7月中旬,銀保監會就披露,已有22家銀保監局會同省(區市)相關部門出臺了新市民專項支持政策,1798家銀行保險機構共有2.88萬個金融產品覆蓋新市民。
新市民金融顯然成為金融業一大發力點。今年3月底,河南銀保監局印發了《關于推進河南銀行業保險業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制定22項重點支持舉措,是較早發布支持新市民金融服務具體政策的地方銀保監局之一。
新市民群體覆蓋近3億人,遍布全國各地、各行業,金融需求差異較大。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同樣也是新市民大省。河南銀保監局數據顯示,河南新市民群體主要構成是農民工,農民工規模超過3000萬人,約占全國1/10,其中約1800萬在省內務工,是“市民化”的主要成分。
2021年底,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6.45%,低于全國平均8.27個百分點。新市民群體從事行業分布較廣,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住宿餐飲業從業比重合計超過8成。
“與長期在城市居住的老市民相比,新市民在住房安居、就業創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都存在薄弱環節,需要監管部門、銀行保險機構與相關政府行業部門協同發力,共同加強新市民支持和服務。”近期,河南銀保監局一級巡視員張宗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如此表示。此文亦為《21世紀經濟報道》“新市民·新金融”專題訪談系列第四期,前三期分別是北京、廣東、湖北等地銀保監局負責人專訪。
張宗俊還表示,銀行保險業機構的經營眼光不能只盯著大城市和優質市民客戶,要圍繞國家的戰略方針政策,回答好為什么要發展新市民服務、發展什么樣的新市民服務、怎樣去發展新市民服務等系列根本問題,統籌制定經營戰略方向,才能把握機遇。具體來說,就是要發揮特色優勢,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練好“內功”,構建差異化金融服務格局。
河南舉措
《21世紀》:今年3月《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下發后,河南銀保監局很快也發布了《關于推進河南銀行業保險業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目前在新市民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點領域,河南銀行保險機構有哪些創新舉措和特色亮點?
張宗俊:我省是全國首批出臺本地化新市民政策文件的省份之一,自《實施意見》印發以來,我局強化監管引領和政策落實,聚焦新市民創業、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金融需求,圍繞新市民“有房住、有活干、有錢花、有保障”,調動發揮銀行業保險業的資源和優勢,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務實舉措。
第一,圍繞“有房住”破解新市安居難題。
一是助力培育住房租賃市場。配合省政府出臺和落實《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實施意見》,提出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困難群體住房難題。“十四五”期間,河南擬開工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30萬套,為保障項目資金需求,轄內銀行業機構細化租賃住房貸款管理辦法,在實施房地產信貸管理時予以差別化對待,截至10月末,全省保障安居貸款余額3186.35億元,在房地產貸款中占比超過6成。
二是優化住房按揭貸款服務。對新市民購房開辟綠色通道,降低貸款門檻,重點保障首套剛需。比如,轄內中原銀行推出新市民住房按揭貸款產品“鄭好安家”,新市民可享受專項利率優惠和一個月的貸款利息減免;農業銀行河南省分行優化“農民安家貸”產品,簡化收入認定相關證明,降低準入評分標準。
第二,圍繞“有活干”破解新市民樂業難題。落實紓困政策,針對不同主體實施靶向支持。幫助新市民穩崗就業。
一是突出個體工商戶紓困支持。小微企業是吸納新市民就業的主力,特別是個體工商戶多為新市民群體自主創業就業,上半年新一輪疫情爆發后,我局立即聯合相關單位專門印發加強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的通知,對受困主體實施延期還本付息。此外,我局聯合省市場監管局建立河南省扶持個體工商戶發展廳際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工作規則、職責分工;聯合省銀行業協會開展以“送服務、辦實事、促發展”為主題的個體工商戶服務月活動,擴大信貸政策和產品的知曉度、惠及面。截至10月末,全省個體工商戶貸款余額3277.32億元,較年初增速12.56%,高于全省平均5.65個百分點。
二是突出就業保險保障支持。結合外賣騎手、快遞、代駕司機、網約車、家政服務、建筑工人等新業態從業人員的職業特點,針對性提供人身意外、第三者責任等保險保障。如太保財險與“UU跑腿”平臺結合,為快遞騎手提供風險保額 6 億元;平安財險與“高德代駕”等平臺合作,累計為10.8萬筆代駕訂單、代審車訂單提供風險保障。
第三,圍繞“有錢花”破解新市民消費難題。我局會同省發改委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實施方案》,指導轄內銀行業機構發揮科技賦能作用,創新優化信貸審批模式,研發純信用、線上化信貸產品,積極滿足新市民群體消費、教育、醫療、旅游等領域信貸需求。如中原消費金融公司利用圖譜技術將資金、技術、客戶、數據、場景進行協同,精準提取“新市民”客戶范圍,建立新市民首貸戶培育庫,推出“閃電貸”等平臺,解決新市民“征信白戶”授信難題。
第四,圍繞“有保障”破解新市民服務難題。一是加強基礎服務保障。在全省實施新市民服務“優費用”行動、合法權益保障行動、常態化金融知識普及行動三項服務提質行動,優化新市民基礎金融服務。如鄭州銀行(002936)出臺《關于流動就業群體等個人銀行賬戶簡易開戶服務暫行辦法》,優化新市民賬戶開戶流程。二是推動商業健康保險與基本醫療保險有效銜接。今年以來,我局主動加強與省醫保局、鄭州市醫保局溝通協調,多次召開鄭州“醫惠保”共保體座談會,對方案設計、運作機制、合規銷售等研究論證,穩妥審慎推進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滿足新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我們還在濮陽市試點落地“豫保賠”項目,推進商保與醫保信息共享,創新商保一站式即時結算機制,簡化投保、理賠流程,便利新市民就近就醫和報銷。
《21世紀》:《實施意見》提出,銀行保險機構要主動加強與政府部門合作,注重金融政策與財政、就業、住房、社保等新市民支持政策的有效銜接。在政企合作方面,河南的金融機構采取了哪些新舉措?
張宗俊:與長期在城市居住的老市民相比,新市民在住房安居、就業創業、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金融需求都存在薄弱環節,需要監管部門、銀行保險機構與相關政府行業部門協同發力。
在創業就業支持方面,轄內相關銀行業機構與地方創業貸款擔保中心建立了“一站式”服務中心,形成“綠色直貸模式”,今年前10個月全省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7.39億元,同比多投放9.55億元,支持4.01萬戶主體創業發展。
在農民工進城務工支持方面,我局會同省人社廳等部門制定出臺了農民工工資賬戶管理、保證金實施辦法等文件,建立了農民工工資支付考核制度,農業銀行河南省分行、中原銀行等銀行機構配合搭建“河南省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系統”。
在優化住房公積金服務支持方面,推廣“公積金一體化”網點建設,實現公積金相關業務“線上化”“一站式”辦理,如中原銀行、鄭州銀行等機構對接“豫事辦”“鄭好辦”等政務平臺,提供線上一鍵提取公積金等服務。
在安居風險保障方面,轄內保險公司加強與政府機關的深度合作,為常住人口及外來務工等流動人員提供涵蓋人身傷亡、住房倒損、家庭財產損失等綜合保障,目前綜治保險項目覆蓋全省135個縣(區),為1500余萬戶家庭累計提供風險保障1.3萬億元,賠付超3億元。在常規安居風險保障的基礎上,推出房屋租賃場景的“安租寶”等產品,保障新市民進城后在房屋租住環節存在的財產、人身、租押金等損失風險。
河南新市民的地域特征
《21世紀》:河南是人口大省、農業大省,同樣也是新市民大省,相對其他地區來看,河南新市民有哪些地域特點?針對這些地域特征,銀行保險業機構應該如何發揮差異化優勢來服務新市民?
張宗俊:河南省新市民基數龐大,其群體分布和金融需求具有一定地域特征。一方面,河南新市民群體主要構成是農民工,農民工規模超過3000萬人,約占全國1/10,其中約1800萬在省內務工,是“市民化”的主要成分。另一方面,新市民群體區域分布并不均衡。2021年底,河南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6.45%,低于全國平均8.27個百分點。隨著河南中心城市“起高峰”、縣域經濟“成高原”戰略落地實施,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就近城鎮化趨勢更加明顯,人口、經濟等資源要素正加快向鄭州、洛陽等中心城市和縣城兩端集聚。
新市民這些特征給銀行保險機構提供了諸多啟示,作為商業性機構,經營眼光不能只盯著大城市和優質市民客戶,要圍繞國家的戰略方針政策,回答好為什么要發展新市民服務、發展什么樣的新市民服務、怎樣去發展新市民服務等系列根本問題,統籌制定經營戰略方向,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把握機遇、贏得先機。具體來說,就是要發揮特色優勢,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練好“內功”,構建差異化金融服務格局。
開發銀行及政策性銀行要充分發揮政策性資金托底作用,強化新型城鎮化中長期信貸和助學貸款支持,進一步深化完善與商業銀行合作的轉貸款業務模式,合理提高轉貸款業務中相關小微企業的融資比重,并根據自身戰略定位和業務特點,穩妥探索開展對小微企業的直貸業務。
大型銀行要發揮“頭雁”作用,建立健全服務新市民的專門機制,充分利用網點、技術、人才、信息系統等優勢,為新市民提供綜合化金融服務。
股份制銀行要積極向總行爭取信貸資源,結合自身發展戰略,下沉服務重心;地方法人銀行機構要強化本地化經營定位,將服務新市民作為自身改制化險、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用好各類貨幣政策工具,深入細分行業和具體領域,精準把握服務重點,與大中型商業銀行開展錯位競爭,將新市民金融服務做專做精。
非銀機構要發揮自身優勢,圍繞股權融資、設備租賃服務、消費金融等,依法合規加大支持力度。
保險公司要加快完善新市民保險產品體系,積極拓展投保門檻較低、價格實惠、保障責任簡單明確的普惠型保險。
難點與應對
《21世紀》:從前期實踐來看,銀行保險機構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的痛點和難點是什么?
張宗俊:當前,我們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難點和不足。
一是新市民群體自身方面,其工作穩定性較差,特別是農民工群體在城市“流而不留”“城鄉雙棲”“工農兼業”等現象普遍存在,相當數量的新市民無法穩定繳納社保;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缺乏固定資產和穩定流水,很多屬于征信白戶,不符合傳統銀行機構信貸準入條件。受經濟下滑、疫情散發等因素影響,新市民群體生產發展受阻,收入更加惡化,有效金融需求受到抑制。
二是金融機構服務方面,主要表現是機制建設不健全、統計口徑不精準、金融創新不豐富、風控手段不健全等。
三是行業配套政策方面,主要是新市民服務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行業政策未形成合力、新市民識別存在障礙等,導致銀行保險機構在制定出臺特惠政策、定向研發專屬產品或提供差別化金融服務等方面針對性、科學性不足。
《21世紀》:針對這些難點,河南局采取了哪些配套措施支持轄內機構開展新市民金融服務?接下來還會采取哪些針對性舉措?
張宗俊:針對以上問題,河南局積極發揮監管“指揮棒”作用,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
一是加強制度建設,解決“缺機制”問題。帶頭成立由“一把手”任組長的新市民金融工作領導組織,督促轄內主要銀行保險機構相應加強組織領導、成立工作專班,探索建立專營機構、專項資源、專屬產品、專屬服務“四專”機制。
二是加強金融創新,解決“缺產品”問題。在全省開展“一行一司一品”專項創新行動,鼓勵銀行保險機構精準研發帶有“新市民”標識的銀行卡片、“新市民貸”等專屬信貸產品以及具有“新市民”特色的專屬保險產品。
三是加強工作督導,解決“缺動力”問題。為加快推進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我局配套印發加快推進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文件,制定新市民金融服務重點任務分解表,實行月監測、季通報,動態掌握工作推進情況,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同時,建立常態化調研督導機制,在9月份開展的全省金融支持穩經濟專項督導中,將新市民金融服務作為督導重點,督促加快工作進度,提高服務質量。
四是加強政策宣介,解決“缺宣傳”問題。上半年,我局組織省內20余家銀行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推介針對新市民金融產品和服務,現場答疑解惑。
下一步,我局將從五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擴大金融服務供給。督促機構通過調整優化金融服務,推出專屬信貸產品、提供定制型保險保障等方式,不斷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覆蓋面和精準性。重點強化新市民創業就業信貸支持,加強新市民住房和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完善健康和養老金融服務保障體系,提升基礎金融服務可得性和便利性。
二是適度降低服務門檻。進一步優化開戶規定,探索通過“承諾制”等方式,為新市民開立較低轉賬限額的賬戶,解決新市民“辦卡難”問題。有效整合政務信息、電商平臺信息等多維度數據,對新市民客戶進行精準畫像和風險評估,綜合研判還款能力,減少對收入證明和抵質押物的依賴。降低保費門檻與起保要求,破解戶籍等身份障礙,擴大商業保險覆蓋面,提高風險保障水平。
三是優化改造業務流程。充分運用信息科技手段,在依法合規前提下,簡化新市民申貸、結算、投保、理賠等業務所需資料和手續環節。
四是優化住房融資業務。因城施策采取差異化房地產信貸政策,合理確定新市民首套房貸款利率,加大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長租房市場、公租房項目等領域信貸投放力度。
五是關注靈活就業等重點人群。結合餐飲配送、共享交通、物流倉儲、家政服務等行業特點,量身打造特色信貸產品,創新推出專屬健康保險、商業養老保險、意外傷害保險、責任保險等保險產品。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