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周期行業,投資者給銀行業的估值始終不是特別高。近期,受降準有望提升資產端收益率影響,資本市場與上市銀行正加固良性的互動關系。
如何通過一系列的舉措來提升銀行的內在價值,進一步提高行業競爭力,獲得資本市場更多青睞,是擺在商業銀行面前的一道考題。對此,浙商銀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近期中信證券舉辦的“上市銀行”資本市場高峰論壇上,浙商銀行副行長、董秘劉龍在主題演講時表示,“上市銀行面臨‘估值低'的困難,要通過提升企業價值改變。而企業價值不僅是市值,更包含N個內在價值;這就要求銀行不僅成為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以“金融向善”作為解決路徑。”
據悉,今年以來,浙商銀行在新領導班子帶領下,秉承“金融向善”“為國為民”初心使命,以“一流的商業銀行”愿景為引領,以“夯基礎、調結構、控風險、創效益”十二字經營方針為指引,以“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為壓艙石,堅持走“審慎、穩健、可持續”的內涵式發展道路,開辟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高效服務國家、政府戰略和人民滿意度提升的同時,實現經營效益的穩健增長。
多家券商分析,“金融向善”對浙商銀行估值的提升有望潛移默化體現。截至9月末,浙商銀行集團總資產2.54萬億,各項存款余額1.72萬億,各項貸款余額1.51萬億,較年初大幅增長;實現營業收入477.17億,實現歸母凈利潤115.37億元,存款付息率降至2.26%,數據表現在A股上市銀行中均居于前列。
以“金融向善”提升銀行估值
在論壇發言上,劉龍認為,當前上市銀行普遍面臨“估值低”與“社會滿意度不高”兩大困難,而社會滿意度不高直接影響了企業市值。
為轉變這一現狀,浙商銀行提出以“金融向善”作為解決路徑,“銀行不僅應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應是社會責任的承擔者,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成為政府監管的金融子弟兵、企業的家庭醫生、居民的金融理財咨詢師,在疫情防控的當下更要與客戶共克時艱。”
銀行需要提高站位,擺正市值與“企業價值”的關系,把握“金融向善”與企業價值提升之間的關系。“企業價值不僅是市值,更包含N個內在價值,對外要提高社會美譽度,提升企業在政府監管、股東、客戶、債權人等在企業文化價值觀、制度創新價值、產品和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價值、社會價值等的認可;對內要提高員工認可度。”劉龍說。
以推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這一目標為例,浙商銀行扛起“金融顧問”大旗,為政府企業、居民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打造成浙商銀行的“金字招牌”。在普惠方面,作為一家根植于浙江民營經濟沃土的銀行,浙商銀行已將“服務小微”深植于發展基因之中,走出自己的可持續特色道路,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業務發展與風險控制的平衡,不良率穩定在1%左右。
多家券商看好浙商銀行戰略愿景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財報的亮眼成績也證明了這一答案的指導性意義。
國信證券研報分析,浙商銀行堅定“深耕浙江”首要戰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深耕浙江;公司致力于穿越周期實現穩健增長,五大板塊協同并進,布局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
據介紹,今年以來,浙商銀行圍繞“數字化改革系統開啟、深耕發展全面推進、五大板塊協同發展、財富管理全新啟航”四大戰略重點發力。數字化改革方面,在以往領先同業的數字化金融、供應鏈金融的基礎之上,浙商銀行提出了“浙銀數智大腦185N”數字化框架,主動融入浙江數字化改革大局,“供應鏈金融綜合服務應用”入選浙江省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在深耕浙江方面,通過提高省內融資服務總量、省內貸款、累計承銷省地方債等,以實際行動有力支持浙江“兩個先行”,展現省屬企業的擔當;在“五大板塊”方面,一以貫之補短板,拉長長板,做大綠色中收,非息收入大幅增長,大跨境、大資管等五大板塊更加均衡;在財富管理方面,以“學習”“追趕”“超越”作為使命,不斷加強人才、資源和科技投入,對零售業務組織架構進行細化調整,今年取得明顯進展。
針對投資市場關心的“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壓艙石,劉龍介紹了這一經營策略的中心和長遠目標。浙商銀行以“1+3”作為認定標準,篩選出“小額、分散資產”“弱敏感行業資產”“客戶服務總量(CSA,Customer Service Aggregate,也稱“代理投融資服務”)”三大類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制定了六位一體的工作體系,著力提升客群基礎數、小額分散、中間業務的占比,確保“在經濟較好時經營較好,經濟較差時經營不至于很差”,爭取到2024年末經濟周期弱敏感資產占比達到40%、2027年超過50%。
中金研報分析,浙商銀行增長態勢良好,公司新戰略聚焦弱周期、小額分散的資產布局,有利于在保持議價能力的同時降低資產風險暴露,同時依靠把握金融需求最旺盛的客群實現規模的可持續增長。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