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是市場經濟的經脈,也是保障民生、防控疫情的重要支撐。交通銀行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要求,以金融之力打通交通“大動脈”、暢通物流“微循環”,支持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在服務實體經濟中切實體現國有大行的擔當作為。
紓行業之困 確保交通物流再貸款落地見效
今年以來,交通銀行積極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決策部署,認真落實中國人民銀行、交通運輸部相關要求,由行領導親自統籌推動,總分行前中后臺密切配合,持續搭建和完善支持交通物流行業紓困發展的“一盤棋”機制體系。
2022年5月,交行下發了支持貨運物流保通保暢工作的相關通知,明確積極支持承擔疫情防控和重要應急運輸任務的重點貨運物流企業,對于受疫情影響較重、經營暫時遇到困難的物流運輸企業,通過調整還款期限、降低融資利率,緩解其短期經營壓力。2022年6月,交行制定下發了運用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相關通知,根據央行要求迅速排摸具體客群需求,在遵循商業化、法治化原則下,推動央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迅速、精準直達經營主體。
武漢某物流公司是湖北一家主營普通貨物運輸的企業,經營著80余臺貨車,聘有100余名司機,服務半徑覆蓋整個湖北省。今年以來,人力成本、節節攀升的油費給公司經營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了解到公司情況和融資需求后,交行客戶經理主動上門,為其介紹專項再貸款政策,在客戶經理的指導下,公司財務負責人提交了“稅融通”的申請,第二天就獲批了200萬元信用貸款額度,緩解了燃眉之急。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交行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累計審核通過金額超70億元,單季和累計審核通過金額在同業均排名前列。交行的快速響應、迅速落實得到有關各方一致認可。
匯合作之力 建立政銀企關鍵信息共享機制
交通銀行積極與人民銀行、交通運輸部及其下屬的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對接,建立起總對總關鍵信息共享機制。交行作為首家合作金融機構嵌入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開設的“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在線申請”系統,主動為申貸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保障。截至9月末,經信息中心推送的白名單企業累計在交行獲得貸款9.8億元。
交行各地分行與當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和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建立政銀企對接機制,積極開展“兩企兩個”(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物流配送企業、道路普通貨物運輸個體工商戶、個體貨車司機)融資對接專項行動,通過進園區、進協會、進企業等多種方式,打通金融助企紓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上海市分行參加人行上海總部主辦的“滬企保通”交通物流專項再貸款銀企對接會,推出“物流保運貸”特色產品包,發揮線上化產品優勢,提供無縫續貸、延期還本付息等服務,已累計為30多戶道路貨物運輸企業申報再貸款。“6月以來,我們接的貨物訂單量比前幾個月翻了幾番。多虧交行在關鍵時候幫一把,讓我們順利渡過難關,現在量上來了,我們也更有信心了。”上海某物流公司財務負責人王女士說。
河南省分行聯合省交通廳、財政廳、人民銀行、銀保監局聯合開展“運通貸”業務,積極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增信作用,通過設置風險補償、保費補貼等保障“運通貸”做大做優。
聚創新之勢 促進交通物流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交通銀行上下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堅持支持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兩促進”,做到在困難面前有對策、在機遇面前能搶抓。以本次再貸款工作為契機,交行加快業務結構優化,持續推動交通物流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通過搭建智慧交易鏈平臺,交行打造自建供應鏈基礎設施,提升產融結合能力,助力交通物流領域實體企業實現信用從“1+1”向“1+N”多層級生態圈延伸,為各級中小企業低成本融資賦能。通過創新推出票據秒貼、保理秒放等供應鏈融資產品,以智能審核代替人工操作,解決傳統融資效率低的痛點,融資辦理時間從1-2天縮短至1分鐘內,大幅提升交通物流行業客戶資金融通效率。此外,結合貨運物流行業特點,交行創新設計動產質押類信貸產品,快速搶抓市場機遇,如與倉儲物流龍頭企業在數字供應鏈金融科技領域達成合作,落地“冷鏈e貸”業務,幫助冷鏈行業的凍品貿易商、經銷商以及生產加工商緩解資金壓力。
湖南某公司是一家主營倉儲加工、物流運輸的物流企業,為湖南某物流園區入駐的2000余家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提供配套物流服務。疫情發生后,為減輕園區內企業經營銷售壓力,該公司主動為他們延長了付款期限,但自身的經營現金流卻愈發緊張。交行在走訪市場時了解到公司面臨的困難,在深入調查了解公司經營模式后,緊急為其提供了1億元綜合授信,助企紓困的同時,以金融之力有效地穩定了物流園區內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交行將始終堅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發揮國有大行“國家隊”“主力軍”作用,敢為善為、擔當實干,持續加大交通物流行業優質金融服務供給力度,為實現“民生托底、貨運暢通、產業循環”提供堅實金融保障。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第三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最新評論